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史志 > 民族史  > 详细页面

【贵州】苗族史

来源:贵州省博物馆 编辑整理:许觊佳 2021年11月22日 阅读量:

  贵州是我国苗族人口最多的省份,苗族又是贵州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其人口遍布全省,主要聚居在黔东南、黔南、黔西南自治州,散居在全省各县。贵州苗族集合了中国苗族主要文化特征,如众多的方言、次方言和土语,主要的服饰类型,代表性的工艺美术、典型的风俗习惯等,是中国苗族文化的代表,堪称“苗族的大本营”。

苗族的服饰文化(许觊佳摄于贵州省民族博物馆)

  源起九黎,足迹频迁

  苗族起源于五帝时期的“九黎”(大酋长为蚩尤),尧、舜、禹时期的“三苗”,商周时期的“南蛮”“荆蛮”,两汉时期的“武陵蛮”“五溪蛮”。唐宋以后,“苗”从若干少数民族混称的“蛮”中脱离出来,作为族称屡现于古籍文献。历史上因战争等多种原因,从黄河中下游到江汉平原,苗族人不断向南、向西迁徙,逐渐进入贵州并形成今天的分布格局。

  因古老的起源历史,贵州的苗族因此衍生了众多祭祀庆典节日和歌舞形式。

  祭尤节

  苗族长期以来尊蚩尤为其始祖,把他当作祖先和英雄加以崇拜。如今各地苗族都有关于蚩尤的传说,有的地方称为“尤公”,在许多地区还留存有蚩尤庙,受到苗族人民的信奉。

  “蚩尤节”是贵州丹寨地区祭祀苗族始祖蚩尤的传统节日。主要流行于丹寨县杨武乡杨颂村等地。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二个牛场天(丑日),族人都会聚会祭奠苗族古歌传颂的祖先蚩尤。

  2007年,祭尤节入选贵州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族祭师正在蚩尤祠前祭祀(许觊佳摄于贵州省民族博物馆)

  鼓藏节

  鼓藏节俗称吃鼓藏,是苗族祭祀列祖列宗神灵的大典。鼓藏节每十三年举办一次,届时举行“醒鼓”“迎鼓”“椎牛祭鼓”“藏鼓”等仪式,其规模宏大,形式奇特,寓意丰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大特色。

  2006年,苗族鼓藏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族鼓藏节活动上的重要道具(许觊佳摄于贵州省民族博物馆)

  苗族大迁徙舞

  流传于贵州赫章县河镇乡一带的苗族大迁徙舞,讲述了历代封建王朝不断出兵征剿沅江一带和武陵山区的苗族先民,遂整体迁徙到黔西北山区的历史故事。于2005年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族男女正在演绎大迁徙舞(许觊佳摄于贵州省民族博物馆)

  编辑整理:许觊佳

  资料来源:贵州省民族博物馆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