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江孜宗山抗英遗址位于江孜县县城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04年,就在这座宗山上,江孜人民奋起反抗英帝国主义的侵略,抒写了一幕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篇章,江孜“英雄城”的美誉因此而得。位于江孜古城中央的宗山海拔为4187米,由于地理位置特殊,交通方便,江孜在西藏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清光绪三十年(1904)英军入侵西藏,西藏军民在江孜以宗山为中心与英军展开了殊死搏斗,用鲜血和生命为中国近代史谱写了一曲英勇悲壮、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篇章。从此人们称江孜为英雄城。电影《红河谷》就再现这段历史。1961年宗山抗英遗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宗山抗英遗址又是目前唯一保存比较完整的原西藏地方政府"宗"府所在地。遗址位于江孜县城宗山广场,山顶海拔4187米,现有大小房间193间,现存古建筑7064平方米。
藏历火兔年(967),吐蕃赞普后裔白阔赞觉得江孜东面山势象嫩枝下垂,南面如雄狮跃空,西面年楚河似白绸漂流,而北侧宛如美丽的牧女敬献刚刚挤下的羊奶,特别是年楚河谷地平原上金色麦浪滚滚,从年楚河北岸的宗山上看下去恰似一具长方形的金盆。因此就在宗山上始建宫堡式建筑,统治年楚河流域。这一广大地区被称为"杰卡尔孜",意为王城之顶,后来音变为现在的江孜,可见江孜地名的由来与宗山古堡是密不可分的。帕珠王朝时期,江孜法王热丹贵桑帕因其父在帕珠王朝担任要职,所以无可非议地继续拥有统治年楚河上游地区的权力。当时正值帕珠王朝在全藏始建"宗"之际,江孜成为当时西藏修建的十三大"宗"之一。清朝,五世达赖建立了甘丹颇章政权,从而使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宗奚这一行政单位也更加完善了。解放初期,在西藏147个宗或相当于宗的奚卡中江孜宗属于大宗。原西藏地方政府在江孜宗设有僧俗五品宗本各一名,负责所辖区域内的行政、经济、法律、差税、宗教等事务。江孜宗政府辖区包括现在的江孜县、康马县、亚东县帕里塘拉山以北地区,总面积约13400平方公里。江孜宗山抗英遗址现有抗英炮台、抗英勇士跳崖处、江孜宗政府议事厅、抗英遗址展厅等景点供游客参观。游客可以从前山拾阶而上,也可以从后山乘车直达山腰处的宗政府议事厅。登高望远,年楚河谷美景尽收眼底,更是拍摄古刹白居寺的绝好之地。
抗英炮台:江孜抗英保卫战中西藏军民在这个炮台上用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福康安大将军曾使用过的"黄色兄弟"大炮英勇抵抗外强侵略。
抗英勇士跳崖处:江孜保卫战历经三个月,最后在寡不敌众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勇士们绝不向敌人投降,从宗山北侧悬崖跳下。此处现立有纪念碑。
驻藏大臣巡边石碑:石碑刻于清乾隆六十年,记载了驻藏大臣松筠、和宁巡视边防的经过和戊边要领。
江孜宗政府议事厅:以塑像形式再现了宗政府官员办公情形,展厅内的江孜宗政府土地清册等原始资料极为珍贵。
法王殿:建于明代,亦称如意宝寺。殿内留有英军侵略我国西藏时的罪证。
抗英遗址展厅:原在江孜宗山抗英遗址展厅,现已搬迁到历史文化陈列馆。内设有藏枪、藏刀、土枪、土炮、弓箭、盾、矛、吾尔多(抛石绳)、英军子弹、藏军子弹、抗英照片、抗英雕塑、曲米新古大屠杀简介及图片、乃宁大血战简介及图片等。
资料来源:江孜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