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史志 > 历史人物  > 详细页面

回族古代名人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布拉格 2017年11月08日 阅读量:

赛典赤·赡思丁(1211-1279)

  元朝前期杰出的政治家。又名乌马儿,回族,原籍(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家族显赫(阿拉伯语“赛典赤”,意即“尊贵的圣裔”),才学过人,颇受忽必烈重用。宪宗年间任燕京路总管时鼎力资助忽必烈平定云南。至元元年(1264)出任陕西四川行省平章政事,为元军攻打南宋理财备战。在位三年,政绩卓然;至元十一年(1274)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在滇五年,理顺机构,推广文治,改革陋俗,奖励农耕,兴修水利,并改善同安南、缅等邻国关系。赛典赤·赡思丁治滇业绩,至今还在云南各族人民心中留存。

札马鲁丁(生卒年不详)

  元代著名天文历法学家。札马鲁丁,又译扎马鲁丁、扎马剌丁,回族,以制造天文仪器及编纂历法和地志闻名于世。

  札马鲁丁于宋末元初从波斯来到中国。忽必烈继位后,札马鲁丁任职于司天台,主持制定《万年历》。至元四年(1267),他依据伊斯兰教历法编纂《万年历》,由忽必烈颁行天下。同年,札马鲁丁在元大都设观象台,并先后研制出浑天仪(也称多环仪,观测太阳运行轨道之仪器)、方位仪(观测星球方位仪器)、斜纬仪(观测日影,定春分、秋分的仪器)、平纬仪(观测日影,定夏至、冬至的仪器)、天球仪(也称浑天图,天文图像模型)和地球仪及星盘(观察昼夜时刻仪器)等七种天文观测仪器,皆精密而颇有水准。

  至元八年(1271),元世祖忽必烈在上都建立了回回司天台,将上述回回天文仪器安放在上面,任命札马鲁丁为提点(即台长),以观测天象,编制回回历。这里遂成为13世纪至14世纪中国研究阿拉伯天文学中心。后来科学家郭守敬编制更先进的《授时历》时,曾参用回回历法。有了新历之后,《回回历》仍与之并行天下,仅1328年官府印制出售的《回回历》就达5,000册之多。

  札马鲁丁在地理学方面也颇有造诣。至元二十三年(1286),忽必烈任命札马鲁丁为集贤大学士、在奉大夫,行秘书监事,主持纂修《大元一统志》,历经18年,于1303年完成。全书600册,1300卷,是中国古代由朝廷主持编辑的第一部全国地理志——元代官修地理总志,卷帙浩繁,前所未有。书中附有彩色地理图(包括“天下地理总图”)。

高克恭(1240—1310)

  元代著名诗人、画家。字彦敬,号房山,回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后东迁山西大同。父亲名亨,字嘉甫,迁居燕京房山,对《诗》《书》《礼》《易》《春秋》和宋代程朱理学颇有研究。高克恭自幼聪慧好学,秉承家学,勤奋攻读,博览经史。元至元十二年(1275),由京师贡补工部令史。次年,迁授户部主事。至元二十四年(1287),官至监察御史。二十八年(1291),高克恭出任江浙省左右司郎中。以刚直不阿,办事干练,轻徭薄赋,“讲行良法,保固邦本”,深得民心。

  元大德元年(1297),高克恭迁山西、河北道廉访副使,改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在任上他建议“兴学校,选真才,汰冗官,增吏俸,慎刑狱”,力主开科取士。大德三年(1299),高克恭又入朝为工部侍郎。后任吏部侍郎、任刑部侍郎、刑部尚书等职。在任期间,体恤民情,赈济灾民,平反冤狱,改革吏制,伸张正义,受到平章事何荣祖赏识。九年(1305),调大名路任总管,惩治贪官污吏,赢得人民的爱戴和拥护。至大三年(1310),还归京师,不久逝世于燕京之南,终年63岁,谥文简。

  高克恭博学多才,善诗词绘画。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充满画意和情趣。高克恭可谓中国回族文学史上第一个山水田园诗人。著有《房山集》和《高文简公集》。高克恭还是元代著名山水画家,擅长山水和墨竹。初学米芾父子画法,后吸收宋代画家李成、董源、巨然画法,艺术上很有造诣,与赵孟頫齐名。当时,人称“南赵北高”。他画山峦、云烟、树木、河流等,都惟妙惟肖,精美绝伦;画墨竹,神态怡然,妙趣横生。其田园山水画“寓神韵于形似之中”,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意境深远。代表作有《夜山图》《秋山暮霭图》《青山白云图》《墨竹图》《云横秀岭图》等。

萨都剌(约1272-1355)

  元代诗人。字天赐,号直斋,回族(一说有蒙古血统),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酷爱文学,善绘画,精书法,有“虎卧龙跳之才”,但因当时几十年未开科举,难以步入仕途。为生计而长年奔波经商,尝尽人间辛苦。元大德十年(1306)怅然弃商而归,投入文学创作。泰定四年(1327),以三甲进士及第,时年五十六岁。天历元年(1328)授京口(今江苏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断事官),在职三年,颇有政绩。后调任江南行台回回掾史,供职期满,调仁真定路(今河北正定)时,豪情勃发,立“明朝走马燕山道,赢得红楼说少年”之誓言。从元世祖到元惠宗(顺帝)经11朝,历80余年,长期宦游,浪迹四方,日弄柔翰,创作极富。有诗780余首,词14首。代表作有《寒夜闻角》《伤思曲·哀燕将军》《鬻女谣》《征妇怨》等。擅书画,今存《严陵钓台图》《梅雀》。有《雁门集》传世。

丁鹤年(1335-1424)

  元末明初著名诗人。字永庚,号友鹤山人。回族,武昌人。出身官宦,父职马禄丁官至武昌达鲁花赤。丁鹤年自幼聪颖,勤奋好学。就读于南湖书院,学习儒家经典,17岁即精通《诗》《书》《礼》而负盛名。

  元末明初,为逃避“反色目人”运动,丁鹤年浪迹江湖,穷困潦倒,以教书、卖药为生。明洪武十二年(1379),回到武昌,后隐居曾祖父阿老丁墓旁,研究“天方之法”。

  丁鹤年博学广闻,精通诗律,是元末明初很有影响的诗人,有《丁鹤年集》传世。他的诗取材广泛,以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为主要内容。曾自编《海棠集》,在明清两代均有流传。后人集为《丁孝子集》,收诗346首,铭5篇。丁鹤年有四卷诗流传至今,即《海巢集》《哀思集》《方外集》和《续集》。

  丁鹤年还通晓中医学和数学。对绘画、书法及古代诗论也颇有研究。公元1424年(永乐末年),丁鹤年卒于杭州,享年九十,葬阿老丁墓旁,称“丁氏垅”。

郑和(1371-1434)

  中国著名航海家。本姓马,回族,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云南晋宁县)人。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谴征南将军平定云南,12岁的三保,先遭父丧,继被明军俘获,未几又被带至南京,遭强迫阉割,用为太监。后随明军至北平,从征漠北和辽东等地,受燕王重用,成为军事将领。建文元年(1399)燕王发动“靖难之役”时随从南征,屡立战功。永乐元年(1403),因战功得赐姓郑;次年又升为内官监总管太监,故称“三保太监”。 

  郑和虽原本世代信奉伊斯兰教(时称回教),但于永乐元年却又在道衍(即姚广孝)引荐下,皈依佛教,法名福善。

  永乐三年(1405)七月,郑和偕副使王景弘,率领将士和水手27,800余人,分乘62艘大船(一说200多艘),从苏州刘家河(今江苏省太仓县浏河)出海,经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爪哇、旧港(今称臣港)、苏门答腊、锡兰山(今斯里兰卡),最后到达古里(今印度科本科德)。永乐五年(1407)十月初,郑和舰队返航回国时,不少国家的使者随同访华,商谈建立邦交和通商贸易关系。其间,出于自卫,在旧港,郑和曾不得不以武力击败前来抢劫宝船物资的海盗,生擒其首领陈祖义。同年十月,郑和等利用东北季候风又进行了第二次出海航行。经暹罗(今泰国)、柯枝(今印度柯钦),又到达古里。至永乐七年(1409)七八月间返回。

  郑和第三次出海航行,是在永乐七年十月(1409)。只带48条宝船,主要为护送各国使者回国。为日后进行更大规模远航,他们开始在其航行的中心地区——满刺加,建立起重栅小城,修盖大型仓库,作为中转站。这次航行仍未越过印度西海岸。

  永乐十一年(1413)十月,郑和第四次下西洋。这次航程较远,途经溜山(今马尔代夫)、榜葛刺(今孟加拉),最后由古里直航忽鲁谟斯(今伊朗波斯湾口阿巴斯港南的岛屿)。

  永乐十五年(1417),郑和进行了第五次远航,直达非洲赤道以南、东海岸的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麻林(在今肯尼亚境内)、阿拉伯半岛的祖法儿、阿丹、刺撒(今也门共和国境内)。永乐十七年(1419)八月初八日回返时,竟有17个国家的使节,随同来华访问。为护送请国使节回国,郑和奉命又于永乐十九年(1421)三月进行了第六次远航。此次路途虽远,但往来却迅速,第二年就返回。

  郑和最后一次远航,是在宣宗时期,到达了17个国家和地区。归来时已是宣德八年(1433)七月。并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使臣随同来华,与明朝建立联系。

  郑和七次下西洋,前后30年,行程计以万里,到经地区,南至爪哇岛,北迄波斯湾和红海东岸的麦加,东至台湾,西达非洲东海岸、赤道以南。包括占城、真腊(今柬埔寨)、暹罗、满剌加(今马六甲)、彭亨(今马来西亚)、苏门答腊、旧港、爪哇、阿鲁、南勃里(属今印度尼西亚)、锡兰(今斯里兰卡)、溜山(今马尔代夫)、榜葛剌(今孟加拉)、南巫里(属今印度)、忽鲁谟斯、祖法儿(今佐法儿)、阿丹(今红海的亚丁,属今也门)、比剌(今索马里的不剌哇)、木骨都束、麻林和天方等亚非近40个国家和地区。郑和开辟了中国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海瑞(1515-1587)

  明代中叶著名政治家。回族,字汝贤,号刚峰,祖籍福建,生于广东琼山(今海南海口)。嘉靖年间举人,授福建南屏县教谕。后升淳安知县、兴国知县,均赋徭、抑豪强、平冤狱,为官清正,颇有政治声誉。入京授户部主事,上《治安疏》,触怒嘉靖皇帝,被削职入狱。出狱后,于右佥都御史任内,受权贵排挤诬陷,又被罢免。在家闲居16年,72岁时,被授为南京都右佥都御史,又改任南京吏部右侍郎。海瑞于任所“卒之日,无一语及私,贫无可治棺椁”,出殡时,“小民罢市”,“如丧慈母”,“酹而哭者百里不绝”。朝廷闻之,赠太子太保,谥忠介。海瑞刚正不阿,为官廉洁、俭朴自奉,被后人誉为“海青天” “南包公”。著有《备忘录》,收于《四库全书》中。

李贽(1527-1602)

  明代杰出思想家、史学家,思想启蒙运动先驱。晋江(今福建省泉州市)人,本名林载贽,回族,因其三世祖叔被官府所杀,遂改姓李;号卓吾、宏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1552)举人,历任共城(今河南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礼部司务、刑部郎中、户部员外郎、云南姚安知府等。54岁起辞官游居湖北麻城龙潭湖等地讲学著书。李贽的思想具有很强的蔑视传统和权威、追求自由解放的性质,再加上他不屈不挠的个性,遂被当局加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入狱,旋即在狱中自刎。其主要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有诗作三百余首,存于《焚书》《续焚书》中。

刘智(约1660—约1730)

  中国伊斯兰教著名学者。回族,江苏上元(今南京市)下关人,字介廉,号一斋,教众尊为刘筛海。父刘汉英著有《清真教说》。刘智精通阿拉伯文和波斯文,还略通英语等,曾用18年时间尽览伊斯兰教经典和儒、佛、老诸家经典及百史杂家,并阅读了大量的西洋书籍。足迹遍及齐、鲁、浙、粤、楚、秦等地。博学多识,成为清代最负盛名的“回儒”。所著《天方典礼》言教礼,用儒家五典研讨伊斯兰教五功;《天方性理》言哲学,以宋明性理学说剖析穆斯林“认主归一”之理。其著作《天方至圣实录》等也深有影响。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