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467—499年),即拓跋宏,又名元宏。孝文帝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生母李夫人。他是北魏第七位皇帝(471—499年),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孝文帝即位时年仅5岁,改年号为延兴。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正式亲政。
北魏孝文帝统治时期,北方地区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着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且不利于北魏政局的稳定。为了维护统治,孝文帝实施了一系列赈灾防灾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开仓赈恤,减免田租,移民就食,问民疾苦,关爱鳏寡孤独者;祈雨,劝课农桑,加大重农力度;建立仓储制度,兴修水利等。由于北魏实行子贵母死制度,拓跋宏在被立为太子时,生母即被赐死,由祖母冯太后抚养成人。拓跋宏即位时年纪太小,由祖母冯太后执政,对鲜卑人建立的北魏朝廷进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化的改革,孝文帝便受此影响。孝文帝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他先整顿吏治,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太和十八年(494年),他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也改姓“元”,并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联姻,又参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制度,孝文帝采用魏晋南朝之制,健全了北魏的选举制度。孝文帝选拔官吏,尤重贤才。此外,他还实行俸禄制、《职员令》、考绩法,改革用人制度,促进了北魏统治集团各阶层官吏素质的提高,为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可靠保证。同时,孝文帝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处死太子恂,这一举动使鲜卑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大大的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史称“孝文帝改革”。
北魏初年 ,民族矛盾尖锐 ,民族关系紧张。北魏孝文帝为缓解民族矛盾 ,缓和民族关系 ,巩固北魏统治 ,对民族关系进行了调整。使鲜卑汉化 ,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使鲜卑汉化 ,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南北的统一 ,但也导致了北魏的分裂。 孝文帝的改革,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它是西、北各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斗争、融合的一次总结。它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各族融合的成果,反过来又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各族的封建化和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大融合的发展。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放弃自己民族的旧俗,冲破重重阻碍,毅然地进行改革,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不愧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但是,孝文帝在汉化改革中将已腐朽了的门阀制度引入北朝,并加以强化,则带来了以后北魏统治者的腐败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化。
北魏孝文帝
孝文帝迁都洛阳图
参考资料:
1.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历代名人辞典》编写组:《中国历代名人辞典》,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2.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3.赵野春:《鲜卑汉化——论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民族关系的调整》,《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02期;
4.马永:《北魏孝文帝统治时期的赈灾防灾措施》,《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