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鲁阁族群(Taroko、Truku),是台湾少数民族的第五大族群。自称“太鲁阁”,意为“山腰的平台”、“可居住之地”、为防敌人偷袭又称“了望台之地”。
太鲁阁语属南岛语系,有方言之分。同时其语言中还有很多外来语成分,主要是日语、英语(也来自于日语的转译)、闽南语等。太鲁阁原本没有文字,1989年,太鲁阁族牧师及耆老如田信德、高顺益、许通益、吳金成、张永晃、黃长兴、杨盛涂等人组成编辑小组开始了艰巨的字典编写工作,已于2005年出版。
太鲁阁是台湾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族群之一,据2014年资料统计,其人口数为29659人,分布在北起于花莲县和平溪,南迄红叶及太平溪这一广大的山麓地带。
太鲁阁的起源传说有多种,如:白石山发祥说、无底洞发源说、大陆渡海入台说和台湾南部登陆起源说。日据时期日本文化人类学者依据语言、风俗、文化特征,而将太鲁阁归类于泰雅族的赛德克亚族之一群(另两群为Tuda、Tkdaya)。20世纪90年代中期,太鲁阁开展了要求成为独立族群的“正名太鲁阁族运动”,并在2004年1月14日获得当局承认,成为第12个台湾原住民族。
太鲁阁族群的部落组织中有头目、传达、祭司、女巫,并没有特定的统治阶层和行政组织,血缘关系与政治权力紧密结合,部落成员共作同劳、共事猎祭、共惧禁忌、共负罪责。
太鲁阁族群为父系社会,实行一夫一妻制,幼子继承家业及赡养父母。婚姻方式以嫁娶婚为主。太鲁阁的丧葬分善死和凶死。意外死亡的,属于凶死,埋葬后家族要离开原来的住处,另觅他处盖屋居住。
太鲁阁人通过祖先崇拜保持“祖灵信仰”,奉祖先为神灵而永世加以崇拜。太鲁阁人的心灵图腾是“彩虹桥”,他们认为灵魂通过彩虹桥,才能到达极乐世界。而且男子要猎得人头成为英雄,女人要能够织出高难度的图案,才有资格走过彩虹桥到达灵界。太鲁阁族传统的祭典仪式是族人与神灵沟通的重要管道,有“播种祭”、“收获祭”、“猎首祭”等仪式。
太鲁阁人男女分工明确,男性从事耕种和狩猎,女性从事家务和纺织。一般日食三餐,传统食物以肉食为主,包括山猪、山羊、猴子及飞鼠。以甘薯、芋头及栗为主食,竹筒饭、香蕉饭是最具特色的食物。太鲁阁早期男女都穿白底褐色条纹的麻布衣,配戴头饰、耳饰、颈饰及腿饰。传统男装为背心及遮阴布,礼服是参加祭仪时穿的衣服。传统女装上衣以白色为底,再加一件背心及袖衣,裙子是以两片方巾互围而成,绑腿布则是用一小块花纹布围绕住小腿。太鲁阁人的住屋环境多木竹和茅草,族人可就地取材筑屋。依据构造材料可分为木造屋、竹造屋和茅草屋三种。藤编是传统太鲁阁男子最拿手的工艺。
太鲁阁人的风俗中,文面风俗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特色,当男子16—20岁,当猎过敌人的头,证明了自己的勇敢方可文面;女子14—18岁,拥有娴熟的纺织技巧,即可获得文面。如今文面已不再沿袭。
参考资料:余光弘,李莉文.台湾少数民族.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