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佤族是云南省特有民族。我国佤族总人口42.9万(2010年),居于云南的有40万,主要居住在云南西南部的沧源、西盟、孟连、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等县,一部分散居在保山、西双版纳、昆明和德宏等州市境内。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区,两个县的佤族人口占全国佤族总人口的48.95%。
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语支。新中国成立前,除部分地区曾使用过传教士设计的一种拼音文字外,佤族没有通用文字,新中国成立以后,创制了拉丁字母拼写的佤文字。
风俗文化 佤族的村寨多建在山坡或小山巅,一个村寨的规模,一般在百户上下。房子随山势而建,不拘方向,由高而低,主要有“干栏式”楼房和“四壁落地房”两种。沧源、西盟、孟连、澜沧、双江的佤族以竹木结构为主,为“干栏式” 建筑。佤族在修建房子时有互助的习惯,一般当日即可建成。大头人和有钱的人可以建“大房子”,其标志是在房上设特别的木刻,墙上挂有象征富有的带犄角的牛头骨。
佤族饮食独具特色,烧烤居多,普遍食用烂饭。佤族喜欢自酿水酒,将小红米煮熟拌入酒药发酵,约半个月后将其放在竹筒内掺入冷水,即成水酒。佤族有“无酒不成礼,说话不算数”的说法。还喜欢饮苦茶、吸草烟和嚼槟榔。
佤族的服饰各地不同。男子多用黑色或红色的布缠头,女子以银项圈和多串料珠为胸饰,腰部和颈部戴若干藤圈,还喜欢戴多个银镯和大耳环。沧源佤族女子以长发为美,戴银或铝制的耳饰和项圈。
佤族的传统葬俗既不立碑、不起坟,也不举行扫墓祭拜活动,体现了佤族人民协调自然环境的愿望和能力,以确保和谐的生存环境。
佤族创造了简单的历法。每年有12个月,岁首月以某种自然现象为标志。根据每个月的气候和其他条件,安排生产、宗教和其他活动。
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新火节、播种节和新米节。新火节是佤族的年节,充满了“辞旧迎新”的色彩。播种节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前后举行。新米节在每年农历八月中旬举行。随着民族文化的交往,佤族也过端午、中秋、春节等汉族传统节日。
佤族普遍信仰原始宗教,部分信仰佛教和基督教。
沧源崖画的创作者一般认为是佤族先民,在十五个崖画点上,可辨认的图形有一千多个,绘画颜料以赤铁矿粉末、动物血液和胶质植物液体混合而成。沧源崖画构图简练,人物、动物图形千姿百态,反映了先民狩猎、放牧、村落、战争、舞蹈等内容,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佤族音乐以其质朴的音调和粗犷的风格而独具一格。佤族舞蹈题材广泛,舞风古朴粗犷、热情奔放,主要的舞蹈有圆圈舞、木鼓舞、盖房舞、舂碓舞、甩发舞、象脚鼓舞、竹竿舞等。其中木鼓舞和甩发舞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享誉中外。
资料来源:云南省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