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服饰 > 民族服饰概述  > 详细页面

回族传统服饰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文/布拉格 图/刘军 2017年10月13日 阅读量:

  中国回族传统服饰,一直富有伊斯兰文化特色。

  回族把服饰通常称为“衣着”“穿戴”。宋代朱或《萍洲可谈》载:“广州蕃坊,蕃人衣裳与华异。”唐宋时期,有不少从阿拉伯、波斯来的商人,被称作“蕃客”,他们就是回族先民。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则记载得更明确:“宋时蕃商巨富,服饰皆珍珠罗绮,器用皆金银器皿。”

  回族男子头缠“戴斯达尔”、戴白帽习俗,很早就有。宋代周辉《清波别志》载:“层檀,南海旁国也。贵人以好越布缠头。人之言语如大食。”元代,回族先民地位较高,其风俗习惯未受限制,以致形成了自己特定的服饰规范。明时,朱元璋采取禁止“胡服”之策,所以当时的回族只能在北元蒙古境内维持原样。清代中原上层对回族服饰与宗教习俗仍存偏见。即便如此,带有伊斯兰文化特色和自身新特征的回族服饰,一直得以延续下来。清代袁大化《新疆图志》载:“阿訇之帽,上锐而高,檐以白布绽之,厚二三寸,脱帽为敬。人门必解履。妇女必障面。皆古制也。”又曰:“惟寺中礼拜,戴棱冠。上锐下圆,五色皆备,而白者为多。”至今,回族成年男性仍然爱戴白帽,有的头缠“戴斯达尔”,女性搭盖头等,这都是回族传统服饰发展成型的重要标志。

  

  回族传统服饰

回族男性服饰

  男子常戴的无檐白色小圆帽,也称“礼拜帽”。在礼拜磕头时,前额和鼻尖必须着地,戴无沿帽为其方便,遂发展成为一种服饰习俗。

  回族男子传统圆帽基本有两种,一种是平顶的,另一种是六棱形的;也可有檐。通常有白、灰、蓝、绿、红、黑等颜色,有的是纯色,也有很多带伊斯兰风格花边或图案或文字的,如星月图案、阿拉伯文的“真主至大”“清真言”等,可根据季节和场合的不同选戴其合适者。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居多,冬季戴灰色或黑色。结婚的新郎多戴红色帽子,以示喜庆。

  清真寺阿訇或教长头上缠“戴斯他勒”(大缠巾)。戴斯他勒长度一般为9尺或12尺。缠头时有许多讲究,前面只能缠到前额发际处,不能把前额缠到里面,这样不利于叩头礼拜,缠巾的一端要留出一肘长吊在背心后,另一端缠完后压至后脑勺缠巾层里。

  回族满拉、阿訇和回族老人常穿的服装叫“准白”,意即“袍子”“长大衣”。一般选用黑、白、灰等颜色的棉布、化纤料或毛料制作,有单、夹、棉、牛羊皮四种。其款式近似现代的长大衣,但领子一般都为制服式领口。

  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回族为防寒还戴棉帽、牛羊皮帽或耳套等。北方穆斯林老人冬天爱穿叫“麦赛海袜”的一种皮制袜子,一般用又软又薄的牛皮制成,洁净光亮,结实耐用。过去麦赛袜子都是自己缝制,现有专门加工麦赛袜子的工厂。

  回族男子喜欢在雪白的衬衫上套一件适体的对襟青坎肩,颜色对比鲜明,显得清新干练。根据不同季节,穿不同的坎肩,有夹的、棉的,还有羊皮的。既可当外套,又可穿在里面。回族男子的青坎肩,在襟边、袋口处用针扎出明线,以显衣服各边平挺工整,突出服装造型的线条美,同时,用相同的衣料做小包扣,显得雅致。皮坎肩选料颇讲究,要用胎皮和短毛羊皮,缝成后轻、柔、平、展。冬天穿上这种皮坎肩,再穿一件外套,既轻便保暖又感觉得体,还便于干活、习武、挽袖子洗手洗脸。

  过去,回族男子一般都穿自制的方口或圆口布鞋,也有用麻和线自制的凉鞋。现在,基本都到商店购置各种布鞋和牛皮鞋、凉鞋等。农村男子的袜跟、鞋垫一般都绣花。回族老人曾有扎绑裤腿的习惯。依旧俗,回族男子还喜欢随身佩带一把腰刀。一为装饰,二为随时宰牲、救牲。此与唐代杜环记载的阿拉伯人“系银带,佩腰刀”习俗相一致。

回族女性服饰

  回族妇女常戴盖头。盖头当然更有讲究,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显得洁白大方;中年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绿色的,显得清新秀丽。不少已婚妇女平时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带沿圆帽。女性圆帽也分两种,一种是用白漂布制成的,一种是用白线或黑色丝线织成的,往往还织成秀美的几何图案。回族老年妇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头巾,夏季则戴白纱巾,并曾有扎裤褪的习惯。青年妇女冬季戴红、绿色或兰色头巾,夏季戴红、绿、黄等色的薄纱巾。

  

  回族女性服饰

  回族妇女搭盖头,旨在盖住头发、耳朵、脖颈。回族认为这是妇女的羞体,应该加以遮盖。戴盖头习俗,一是受阿拉伯环境影响。在阿拉伯地区,原来风沙很大,水源较少,人们平时难以及时沐浴净身。为了防风沙、讲卫生,妇女们自己缝制了能遮面护发的头巾。后来许多阿拉伯、波斯商人把这种习俗带到了中国。二是受伊斯兰教影响。中国回族女性虽然大多已弃用面罩,但也以头巾护头面,一般把头发、耳朵、脖子都遮掩起来,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了回族妇女戴盖头的习惯。回族在戴盖头前,有的将头发盘在头顶,有的留把头,将头发盘在脑勺后,戴上帽子,尔后再戴盖头。无论在泉州、广州、海南等沿海地区,还是在内地,一般通常有绿、青、白三种颜色,有少女、媳妇、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绿色的,已婚妇女戴黑色的,有了孙子的或上了年纪的妇女戴白色的。戴绿盖头显得清俊娇丽;戴黑色盖头显得素雅端庄;戴白盖头显得干净持重。回族妇女盖头,讲究精美,大都选用丝、绸、乔其纱、的确良等高中档细料制作。在样式上,老年人的盖头较长,要披到背心处;少女和媳妇的盖头比较短,前面遮住前颈即可。回族妇女还喜欢在盖头上嵌金边,绣风格素雅的花草图案,看上去清新、秀丽、明快、悦目。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少回族青年女性的盖头也有了一些样式、色彩上的变化,显得更加活泼和大方。

  回族妇女的传统衣服一般都是大襟为主,装饰内容却很丰富。少女和媳妇很喜欢在衣服上嵌线、镶色、滚边等,有的还在衣服的前胸、前襟处绣花,色彩鲜艳,形象逼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回族女装都是右边扣扣子,纽子是自己用料子制作的。传统回族女子的鞋喜欢在鞋头上绣花。袜子主要讲究遛跟和袜底,遛跟袜大都绣花,袜底多制成各种几何图案,也有绣花的。衣服颜色不喜欢妖艳,一般老年人多着黑蓝灰色;中青年喜欢穿绿蓝红等鲜亮颜色。

  回族女性一般都备有节日盛装;经常礼拜者,还专门有一套礼拜服。

  大部分回族女子从小就扎耳眼,七八岁时要戴耳环。大了喜欢戴戒指、手镯,有的还点额、染指甲等。已婚妇女还要经常“开脸”(净脸),显得清秀、干净。

  回族女性戴戒指的讲究与土耳其、巴基斯坦、埃及等中东阿拉伯国家的穆斯林和中国汉族的讲究基本相同:戴无名指上表示已婚,戴中指上表示没有对象,戴小拇指上表示已有对象还未结婚。除此以外,回族妇女喜欢戴手镯与耳环。手镯多为金银玉质。戴耳环除为装饰以外,还被认为能使人心明眼亮。因为眼部穴位在耳垂中央,戴耳环可以刺激耳部眼睛穴位。

  回族女性还喜欢用凤仙花染指甲。这个习俗也是由阿拉伯、波斯等地传来的,因为中国在汉朝以前没有凤仙花。汉武帝时,张骞听说西方有一个条支国(阿拉伯),后来甘英奉使西域,中国与阿拉伯之间才有了交通。从此以后,互相往来,凤仙花也从西域传到中国。回族形成后,仍袭其祖先习俗,代代相传,时至今日,许多回族女性依然喜欢用凤仙花染指甲,以示美观。

参考资料:李树江、王正伟《回族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