糍粑多为糯米、大米、玉米和高粱等食物制作的粑粑,手打糍粑在贵州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清代文学家田雯在《黔书》中写道:“明清以降,黔人饭稻而喜粉糍。屑糯为之者,曰糍粑。市中鬻此者最众。迨饯岁时,则家家赁春,屑米以斗石计,为度岁需。舂声与腊鼓声相和也,贵阳诸郡县皆然。”
由此可见,早在三百多年前,手打糍粑就是贵州地区比较常见并且受欢迎的特色美食,各户人家都把打糍粑当作岁末年节的重要活动,是春节即将到来的序幕。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打糍粑不仅仅局限于过年过节和婚丧嫁娶祝寿活动,在日常生活中也打糍粑,制作各类糍粑制品。很多民族餐厅更是将打糍粑穿插在餐中作为表演节目,并现场邀请顾客上台参与打糍粑、抢糍粑、分糍粑,其乐融融。当你走进贵州民族村寨,最高礼节除了杀猪宰羊,莫过于土法的手打糍粑了。
一块手打糍粑的形成,要经过数个步骤。
1.提前浸泡糯米,多选用贵州当地未经改良过的土糯稻米。糯米淘洗干净,用清水浸泡一晚,待到泡胀后捞出沥干。
2.泡好的糯米倒进甑子中,这种贵州传统的蒸饭工具,通常采用清香的杉木制成,上宽下窄的平锥形圆柱空体,内部置一竹篾片编成的尖顶斗笠形的名为甑底的隔板,可以保证米不沾上锅里的水,又方便蒸汽传入。甑子蒸出来的糯米饭,清甜有嚼劲。
3.糯米蒸到九分熟,有浓浓的米香味不断从锅中溢出,就要迅速起锅将蒸好的糯米饭倒进石碓或木槽里。打糍粑看起来容易,但操作起来还真不简单。一般最少需要两个人,一人不停用槌子击打,一人在下面糅弄。打糍粑是个技术活,讲究快、准、稳、狠,这样糯米才能打得均匀,打得瓷实、有韧性。
手打糍粑(许觊佳摄)
4.待到糯米捶打成黏状,糍粑就算是成形了。需要迅速把糍粑捞出来放到干净的筛盘中,分扯捏成一块一块的饼状,为了防止粘手,还会抹上一层淀粉方便拿着吃。
火烤糍粑(许觊佳摄)
糍粑最好是趁热食用,沾上引子糖、黄豆粉、红糖,满口糯香。也可以包入豆沙馅、引子馅等做成豆沙粑、引子粑,或是阴干后烤食烙食也不错。
编辑整理:许觊佳
资料来源:网络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