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饮食 > 民族风味  > 详细页面

冬至大过年,粽香扑鼻来

来源:广西玉林市人民政府网 2023年02月08日 阅读量:

  冬至又名“一阳生”,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

  广西玉林有句俗话:“冬至大过年”,据说,在冬至这天包米粽,吃米粽、给亲友送米粽,不仅是传统习俗,也是对来年寄寓美好的愿望。而中医有“糯米补气”的讲法,冬至前后吃米粽,有补阳气驱寒气之效。

  包粽子,用料足食材好口感不会差

  家住玉林城区禾力塘的蒋丽珍,每年一临近冬至便忙得不可开交。“粽子除了自家人吃,我还会多包一些粽子送给亲朋好友。”蒋丽珍包得一手好粽子,吃过她粽子的人都赞不绝口。她说,她包粽子方法是来自母亲的传承,“其实也没有什么秘方,就是用料足,食材好,口感自然不会差。”

摘粽叶。

  蒋丽珍家旁边的一块小菜地,长满了茂盛又绿油油的粽叶。“我家包的米粽,连粽叶都是自己种的,这样的粽子才香。”

  包粽子,既复杂又快乐的过程

  一大早,蒋丽珍的母亲便泡好糯米、绿豆、荷包豆,五花肉、排骨等也早早腌制好,一大家人坐在小院里,围着各种馅料,一起动手包粽子。

包粽子。

  只见他们先拿起三到四片粽叶,在粽叶中间部位依次装入糯米、绿豆、五花肉等食材,再将上下部的粽叶上下对折,完全盖住馅料,最后,还要用细线将粽身五花大绑,彻底定型,粽子就算包好了。

  “我包的这个比你那个好看。”

  “你那个放的料太多了,要扎紧哦。”

  “放心吧,包了这么多年的粽子,这还用你交代?”

  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欢乐地一边调侃,一边包着粽子,不知不觉,簸箕里都摆满了包好的粽子。

  煮粽子,熬8小时才能熟透

  点燃柴火,跳跃的火舌热情地舔着锅底,不久,锅里的水就开了,白色的蒸汽从锅边窜出来。“一大锅粽子,要放在锅里连续熬8个小时才能煮透,”蒋丽珍介绍,熬米粽是一个等待五味调和的过程,必须掌握足够的火候和时间,才能将米粽熬得软糯清香。

熬粽子。

粽香飘满屋。

  “半夜还要起床添火,给粽子翻身,有时家人们会轮流看守这一大锅粽子。”蒋丽珍说,想吃到美味,总是要先付出劳动的。

  咕噜咕噜,渐渐地,粽子的香气飘满了屋子……

  吃粽子,开启冬至的仪式感

  等待粽子熟透,大家便急切地剥去粽叶,开启这份仪式感满满的美食。

  只见米粽上面满满都是米油,还泛着粽叶的淡青色光泽,这时的粽香要比熬煮的时候更加浓郁。粽叶的清香,猪肉和排骨的咸香,搭配荷包豆的微甜,所有的食材经过高温和粽叶的相互作用,融汇在柔软香糯的糯米里,溢口咸香让人沉迷。

  米粒间也是满满香黏的油汁,香味扑鼻而来,让人食欲大开。肥瘦相间的肉馅,香糯的板栗,清香的绿豆在嘴里交织,三者搭配齿颊生香。五花肉中的肥肉,入口即化,绿豆和荷包豆甜而不腻,糯米软而不黏牙。

  这一只只香气扑鼻的米粽,不仅满足了我们的味蕾,也应了冬至的景。

  

  资料来源:广西玉林市人民政府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