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学者普哈丁,亦译“补好丁”,系至圣穆罕默德的第十六世孙,宋咸淳年间来扬州讲学,在扬州穆斯林中享有崇高威望,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卒于扬州,葬于今扬州市区解放桥南堍高岗上,即今普哈丁墓园。
扬州普哈丁园
普哈丁前后在扬州生活了10年,其间他曾回西域3年,后又来到我国津沽、济宁等地传教。德元年(1275年)七月,他乘船沿古运河南下,当月23日抵达扬州,黎明时在船中归真。当时的扬州郡守是他的好友,根据他生前的遗愿,将他安葬于古运河东岸的土冈上。这座墓园最初是专为安葬普哈丁而修建的,穆斯林尊其为先贤墓。后来又陆续有来扬传教、经商或做官的其他阿拉伯人,以及明清以来的一些中国阿訇和虔诚穆斯林,卒后附葬于此,使墓园逐渐形成今天的规模。
普哈丁园老照片
普哈丁墓园,俗称“巴巴窑”(巴巴是对有德望的穆斯林的尊称),又称“回回堂”。占地25亩,由古清真寺、古墓园、古典园林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墓域,内有普哈丁墓及其他阿拉伯人的墓碑;第二部分为清真寺,是教徒们做礼拜的活动场所;第三部分为东郊公园。此外墓园里还集中保存了一些我国元代遗留下来的阿拉伯文墓碑。
普哈丁园·特色建筑
墓园坐东朝西,墓亭为阿拉伯制式。正门临河,门额刻石为上书“西域先贤普哈丁之墓”。门厅3楹南侧,为清真寺,面东南楹。沿石阶抵“天方矩矱”墓域门厅,厅3楹为四角攒尖顶。庭院中,有北轩、东轩各3楹。北轩附近建南北相对墓亭两座。亭后即普哈丁墓亭。亭平面呈方形,四壁设拱门,四角攒尖板瓦顶,内层呈拱球顶。墓葬于亭中央地下,地面用青石砌成五级矩形墓塔。墓亭东北植有700多年树龄的银杏1株,老干虬枝,姿态奇特。
普哈丁园·修缮后
元、明、清历代政府对普哈丁墓园都十分重视,为长期保护管理这座墓园而采取诸多的措施,多次对墓园进行了整修、重建。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扬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扬州市伊斯兰教协会数次组织对普哈丁墓园进行整修,使其成为了集清真寺、墓园、园林于一体的伊斯兰建筑。由于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2001年6月25日,普哈丁墓园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