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闯出山陕峡谷龙门口,在我国首山——中条山处向东拐了一个大弯,这里就是举世公认孕育中华民族的摇篮。在中条山阴阳两麓的芮城、平陆、垣曲等县,不但有4500万年前人类起源的“曙光猿遗址”、2000万年前人类最早用火的“西侯度遗址”,还有保存完好的5000年前人类最早使用蚕丝的“西阴新石器时代遗址”。在这里迄今还保留着黄土高原特有民居形式——地窨院,它渗透着原始社会人们利用自然的生活环境和情味,难得可贵的是它从远古一直保存至今仍被当地人们舒适地居住着。
黄土高原民居:“地窨院”
“地窨院”是一处看不见的村庄。地表平面是一个方坑相连一个方坑,相互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地下面是宜人居住的窑洞形成的四合院。一般深度都在8米至10米之间,规模大小是由群体住户人口和生产生活方式而确定。方位基本和地上民居建筑相似,坐北朝南注重太阳照射光线。有的也因地势而定,依山就势,按水的流向和地势高低综合确定方位,也是采用中国风水学中的重视环境条件进行规划定位。
院顶场地一般都种植草木或平整为场地以供打晒粮草,保持水土使排水流畅。坑的平面口部四沿筑设挡土墙,严防地面积水流入坑内,仅有唯一的通道口做成阶梯或坡道作为出入之路为门户,坑院内一般分为主窑与左右厢的四合院形,生活必需品的制作储备功能齐全,最突显的是必有一口旱井或水窖,收集院内雨水,又能供人畜用水一举两得。库房储藏都是在正窑的侧窑内,非常隐秘安全,窑顶是收打庄稼场地,晒好粮食可从小孔道垂直通库房,还能调节窑内空气,可谓一孔多用,非常便利。独立院非常封闭,门一闭,可使外不能进,内不能出,无法翻墙越户,每一个地窨院即是独立封闭的单元。
特色民居“地窨院”它是人类最伟大的建筑类型之一,是建筑起源与发展过程期间的必然产物。它的形成应当在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之间,可能是在母系社会走向父系社会的时代,它应是建筑物类的活体化石,对于它的保护保存是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
它是人类从自然洞穴时代准备迁行到地面的过渡,它与窑洞建筑同根同期,长期并存,一个在地上山下,一个完全在地下,都是从天然洞穴为起点发展起来的,符合我国天人合一建筑思想理念。先民们可能认为那些天然洞穴都是天生地长,按照天意进行改造发展的产物,它有其它地面建筑物不可代替的几大特点:1、可避风遮雨,抵御寒热,息息养生;2、能防御自然性水灾、火灾、地震、狂风、暴雨、冰雪,冰雹等的自然灾害;3、能使人们团聚活动,组织起来和毒虫猛兽作斗争的维护之地;4、四季温差小,冬暖夏凉,使人居于“亚恒温”的状态空间,在丝布衣物未得到发明利用之时,可保护人类生存生息的重要场地;5、采回食物有良好的储存场所。
“地窨院”在建造方面有几大特点:1、材料单一化,仅需适宜的土壤,我国西北黄土高原的土质最宜挖掘;2、建造工具单一,使用树枝树杆原始工具人工挖掘,用树木枝条编筐运土即可,完全靠人力建造;3、不受时间和其它条件限制,任何季节都可建造;4、投资非常小,传统建造是以工换工零投资,全属土工,适宜于封闭山区;5、节约能源,冬季不需取暖,夏季不怕太阳辐射,土地自然调温,降低人们生活中费用。
寻根溯源:“地窨院”
“地窨院”与农业同根同源,各类型劳动与农业生产相似,同为人类生存奠定了生存基础,促使我国文化文明定向发展。1、原始社会母系社会走向父系社会,使杂类走向血统,形成宗族家庭制群居场所。2、在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主管理囚禁奴隶场所,由于难以逃脱演变为后代出现的地牢水牢地狱雏形。3、军事上,伏兵隐藏,屯粮蓄草,它和碉堡是相似相对的功能,是地面建筑物的前身。
由于历史悠久,地窨院的形成遗存也披载着古老的史记传说,当地有座圣人庙,还有圣人涧村供着比孔子更早的圣人——傅说,他是我国商代三千年前由奴隶成为圣人的真实人物,他发明了我国筑墙的板筑术,人类社会才出现了墙,使人类从洞穴爬出生活到地面,使建筑发生了革命性的推动,因而成为圣人。那么圣人在发明墙体之前,他在哪里居住呢?有可能他就住在这样的地窨院内,据说他被商代皇帝重用为宰相,他又创造了象形文字,“窨”字应当是古老象形文字之一,就是穴内有人们生活的声音,可谓专用词了,他的业绩之伟大可称为天下第一圣人了。
“唇亡齿寒”的成语与演绎了“假虞伐虢”的史实,真实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据记载在公元前265—269年间,春秋战国时期,是晋国灭虞国之事。周室王朝将自己子孙分封各地为王,黄河以北,中条山北麓是虞国与虢国相连,北面的晋国发展强盛连续并吞了周围十余个小国,又不断扩张领域。晋国与虢国为亲生弟兄之国,虞国仅为亲戚之国,晋国国君有扩张之野心,虢国国君安分守己,反对晋国行为,晋国借此要攻打虢国,但必须路经虞国,晋国向虞国借道,虞国大臣宫之奇分析了形势后,向虞国国君提出虞虢是唇齿关系,虢国在黄河口,虞国在山中,虢国如果被消灭,必然形成“唇亡齿寒”。虞君经不住金钱美女的诱惑,配合晋去攻虢,晋攻破虢后,在回军路上发现虞国军事上的弱点,晋国大将里克便称病伏兵,与晋国君暗计相通,前来慰问犒军,虞国国君带兵出城迎接晋国国君时,晋军乘机攻破虞国之都,将虞国君臣全部俘虏,真正形成了“唇亡齿寒”的结局。今天在当地人们还流传着:现有的地窨院,多数是当年晋国大将里克为伏兵而挖的藏兵地所,实际这一带正是当年的古战场。“平陆不平沟三千”之地,实际在平陆看来沟壑何止三千?三万也有余,当年里克无处不可藏兵,何必费那不必要之劳苦,地窨院是可以藏兵的,而不是为藏兵而创造挖掘的,在抗日战争年代,日寇路途这里,就看不到村庄,所以在这里骚扰还是比较少的。
地窨院还有流传的故事是:在中条山北麓山下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古盐池,盐是人们生活必需有的元素,历代均为帝王专治,这里有往返黄河以南,河南、湖北、安徽中原数省的盐道,仅有一条虞坂青石槽之道可以货运,山路坡上就是当年中转站,从孟津古渡发往各地,这里无库房可堆,多数囤积在地窨院;另一说法是官盐和私盐商贸历代并存,地窨院也可积存私盐,所以一直流传说地窨院是为存盐而挖的场所,后来遗留下来为民所用了。但稍加分析便可知地窨院唯一的缺陷就是防潮性差,而盐是怕湿潮,存盐仅为暂时性,即是存放盐也是无奈将就之举,绝不是创造性挖掘这样建筑的选择。
地窨院的遗存,综观这一带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首先这里风沙很大,最大可达十二级,可以摧毁普通土木建筑,并且流传着“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地窨院最大的功效是防风、避风,再一个条件是这里是山区,古时狼虫虎豹大型野生动物多,至今还有野猪群时常出没,它们可以拱倒普通土木建筑,伤害人畜,但地窨院可防护这些野兽攻击,这是地窨院长久与人并存的优越功能。
地窨院在各个年代,经历着变革和再利用,向人类社会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始终都未能揭开地窨院真正的面纱,各种传说与典故只是给地窨院披上神秘色彩。地窨院作为建筑物类,它的起源历经各个时代,能顽强持续到今天为人所用、与人为伴,经久不衰,仍被人们所喜爱,可见是极具生命力的。
今天以地窨院作为旅游产业去开发利用,提供给人们去观赏、休闲、养生,为人类健康长寿提供研究,它必定有一定的科学价值,总会有一天,地窨院从各个方面通过研究考察,定会得到更深一层的论证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