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十一年(1413)设贵州布政使司,至此贵州建省,成为全国十三个布政使司之一,中央进一步加强了对贵州的控制。来自安徽、江苏、江西、河南、湖北的军人及家眷,在贵州安顺、平坝、镇宁,聚族而居,垦田为生,形成大小屯堡。
贵州1413年建省时,面积小,人口少,贵州北部播州(今遵义)地区受辖四川。到弘治十五年(1502),贵州民户4万余户,人口为25万人。朱元璋把16万至20万大军改为屯兵,常驻留戍贵州,可见屯兵之重。
大浪淘沙,疾风化石。贵州安顺地区300多个石头屯堡村寨,大都保存下来,成为明代历史的活化石,见证600年大明帝国军魂,见证贵州建省的历史因缘。
二、遗世独立
悠悠600年,数不清的朝朝暮暮,看不尽的大江东去,明朝征南大军及家眷带来的中原和江南文化,与贵州当地文化融合、发展和演变,“屯堡文化”就此成形,是历史、地理、军事的特异遗存和瑰宝。
贵州屯堡文化浓厚的明代遗风的成因大抵是:
安顺地区地处贵州中部,所处的自然环境,与中原、江南相近,适宜民居。
安顺地区海拔1100米左右,延绵不绝的峰林峡谷间都有大小不等的平坦盆地。平坝,这个县的得名,就是它得天独厚地拥有4块面积超过万亩的坝子。安顺地区年平均温度为15℃,年平均降水量为1200毫米,这种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春暖风和,雨量充沛,雨热同期,植被多样,土壤肥沃,与中原、江南相近。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农作物生长较快,尤其是水稻、小麦和油菜等主要作物大面积种植。有的一年两熟,土地的复垦率较高,因而这里一直都是农业主产区。山地鞍部有泉水出露,便于生活和灌溉使用;房屋建在山腰地带,离田坝较近,劳作方便。加之安顺地理位置带来交通方便,适合移民生活居住。由于常绿植物多,全年葱郁,能起到很好的隐蔽作用,便于军队驻扎防卫。在安顺这片土地上,密集的屯堡群落,成为西南一带屯堡最集中的地方。徐霞客游至普定卫(今安顺市)对所见颇为赞叹,在其《游黔日记》中写道:“城垣峻整,街街宏阔……市集甚盛。”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聚族而居,世代相守,对屯堡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现今,中原、江南卫所,乃至天津卫、广州卫的特征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安顺平坝还维持、保留着中原的风俗习惯。集团移民、风俗传承,有超稳定性。
同时,在宗法思想支配下,婚姻观讲究“门当户对”。屯堡人不与周边的其他民族通婚,保证家族血缘得以延续。这种世家通婚的姻亲关系,自为一脉,自成一体,形成了一种互助互动的人际网,把固有的信仰、民俗、习尚等文化具象凝聚起来,保存下来。
屯堡人是明朝开疆拓土的功臣。对土著民族,他们是征服者、占领者;在填南移民中,他们是先驱者、开拓者。这使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和优越感,居高临下,歧视当地人及后来的商屯汉人。这就有点像上个世纪中国独特的各种“大院文化”,乃至后来的“三线工厂”。
三、石头城
屯堡建筑依山傍水,就地取材,注重防御功能——屯堡村寨与其他村寨的最大区别在于具有军事防御作用,以军事防御为目的,聚伍为营,聚族而居,立栅建寨,分布在山野林间。屯堡人就地取材,以石为主的建筑材料,把石头工艺发挥到极致,构成安顺屯堡所特有的地方民居风格。在村寨四周砌有围墙,整个民居坐落在石头砌成的坚固高耸的围墙内。屯堡民居的建筑主次分明,其构架均为穿斗式木结构,靠木屋架承重,石墙起维护作用,内部间隔和门窗为木板,窗棂上有装饰,用薄石块盖屋顶。四周墙壁均有枪眼和观察孔。道路纵横交错,相互连通,再配上碉楼、碉堡,形成易守难攻的防御建筑群,整个村寨也成为石头的世界。
安顺盛产天然石材,各种板材、大理石、花岗岩,广泛应用于城堡、民宅、道路。在安顺,一个屯堡就是一座全然的石头城,一户民宅就是一座纯粹石头的房屋。
屯堡建筑,放眼望去,石头的房,石头的路,石头的墙,高的、矮的、远的、近的,全是石头的灰白色连缀成,错落而有致。走进屯堡人家,所看到的是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子,石头的碓窝,石头的水缸……屯堡民居生活于一个石头世界。
这大约是远道而来的屯堡人与贵州最“亲密的接触”,最接贵州地气,与贵州地域最具象征性的相融。
屯堡民居的建筑,高蹈的有四合院,与华东、江南四合院布局相似,全封闭格局。四合院有朝门、正房、厢房。朝门形似“八”字形,两边巨石勾垒,支撑精雕的门头。门头上雕有垂花柱或面具一类装饰品。正房则高大雄伟,木制的窗棂上、门簪上雕刻着许多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厢房紧依正房两边而建,前面为倒座,形成四合,中间为天井。天井是用一尺厚的石头拼接而成,四周有水漏。
四、小桥流水天龙屯
我来到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天龙屯堡,这里几股泉水汇集成为小溪流,有的绕行于村寨,有的穿过田地,成为洗衣做饭、浇灌农田的主要水源。
走进天龙屯,最抢眼的是屯堡妇女的服饰。服装颜色多为蓝、绿、藏青、藕荷色,各种色调皆异常纯正,可见其染织水准。他们一律的宽袖镶边大襟衣,色泽清朗,以宝蓝色为主调,大襟镶有带花纹的花边,具有不可掩抑的独特魅力。领口、袖口、前襟边缘,均镶有流绣花纹。腰间以织锦丝带系扎,两端垂于膝部。她们头上全都包着白色或青色的头帕,头帕上,常常覆着一张色彩迥然的头巾。
天龙屯堡,有的妇女两鬓梳了两绺鬓发在耳畔,成凤头状,向额前微展发绺,重心则向后倾斜,头顶分两路,中间又再梳独立的一绺,有人称其为“三把头”或“凤阳头”,历史上曾经以此发式把她们误认为“凤头苗”。
资料来源:多彩贵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