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刊号: 11-1463/I
ISSN刊号:0257-2850
邮发代号:2-206
周期: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主管单位:中国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作家出版集团
语种:汉文版 蒙文版 藏文版 维文版 哈文版 朝文版
开本:大16开
现任主编:叶梅(土家族)
主要栏目:卷首语、小说、翻译作品、散文、诗歌、评论、作家风采等
《民族文学》是中国唯一的全国性少数民族文学月刊,由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公司主办。自1981年创刊以来,共发表接近6000万字的小说、诗歌、散文、评论、报告文学作品,凝聚和带动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民族作家(惠及少数民族作家近万人),推出了一系列颇具影响的精品力作,成为中国民族文学的主要阵地。
《民族文学文库》是由《民族文学》图书编辑室编辑、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类文库。《民族文学文库》面向全国少数民族作家征稿,是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的园地,同时也是国内外读者、学者是了解和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与发展的窗口。《民族文学文库》于1998年开始正式出版,每年出版一套,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除原先的汉文版外,《民族文学》蒙、藏、维、哈萨克、朝鲜五种少数民族文字版的创办,以及民族文学年度奖的设立,对繁荣发展中华民族文学、促进中华民族大家庭和谐团结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必将对广大少数民族读者产生巨大的文化辐射效应,也势必在树立国家文化形象、体现民族宗教政策、促进对外文化交流等诸多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民族文学》是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宝贵阵地。当后海的风光已经从小桥流水的恬淡清幽,变成酒吧林立的热闹喧哗之时,《民族文学》的编辑们就在海边那个古朴雅趣的四合小院里,坚守着这方少数民族文学的净土。对于那些坐在三轮车上的外国游客来说,这里充满着神秘与好奇,路过小院门口,每每下车顾盼一阵,指着门牌上的英文注释喃喃道:“中国有专门的少数民族文学刊物?”而对于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作家来说,这里则充盈着更多的亲昵与怀念,但凡在这里发表过作品的少数民族作家,来京时往往都要到小院里坐上一坐,喝杯清茶,抑或吃碗简朴清爽的炸酱面。他们说,这里就是他们的家,一个心心相印的精神之家。
1981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民族文学》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少数民族文学刊物,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诞生了。刊物在“民族风格、中华气派、世界眼光、百姓情怀”的办刊方针指引下,不断推出精品力作,发现培养少数民族文学新人,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宝贵阵地。从这里成长起一大批在国内外颇具影响的少数民族作家,许多作品已被翻译介绍到国外,并有相当一部分作家获得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重要奖项。创刊以来,刊物发表包括小说、诗歌、散文、评论、报告文学等体裁的作品浩若星海,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作家都曾在这里崭露头角,不仅丰富了我国新时期文学画廊,而且彻底告别了千百年来多个少数民族没有书面文学、作家文学的历史。
有一群人,使《民族文学》格外挂念,他们就是惯常被世界陌生记忆与表述的22个人口较少民族的作家。他们的文学,连同着无数纵横的江流、群莽的青山、舒展的林草,滋长着一个国度多维的性格、丰腴的情感与淳厚的文学记忆。《民族文学》多次策划推出“人口较少民族作家专号”,并连续几年举办全国性的大型研讨班和改稿班,成为人口较少民族作家成长的摇篮。目前,赫哲族、毛南族、基诺族、德昂族、门巴族、珞巴族等人口较少民族都有了本民族的第一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并相继喜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在《民族文学》看来,用母语创作的各少数民族文字优秀作品,是中华多民族文学的瑰宝。刊物专门设置“翻译作品”栏目,并多次举办培训班、改稿班、作品研讨会,鼓励母语创作。更加振奋和温暖的消息是,经过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处,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的长期筹措,《民族文学》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三种少数民族文字版于2009年创刊,随后哈文版和朝文版也相继问世。这些举措,无疑使少数民族文字焕发出更加动人的神采。
例如,《民族文学》哈萨克文版自2012年9月创刊以来,平稳健康发展,翻译出版了老舍、铁凝、吉狄马加、马识途、叶广芩、鲍尔吉•原野、艾克拜尔•米吉提、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等国内知名作家,海明威、巴勃鲁•聂鲁达、奥尔罕•帕慕克、莫言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以及朱马拜•毕拉勒、乌拉孜汗•阿合买提、阿孜亚•马合别尔、叶尔兰•努尔德汗、胡安什•达来、努尔波拉提•阿布都哈德尔、巴哈尔•别尔德别克、哈志别克•艾达尔汗、比勒斯别克•阿布都热扎合、赛力克•哈文拜、赛力克•赛肯等近30位当今活跃的哈萨克族母语作家的佳作,成为国内外文学精品荟萃的园地。《民族文学》各语种翻译队伍也相当可观,多为国内该民族文坛上较有知名度的作家、诗人或评论家,他们为新时期中国民族文学的繁荣奉献着特殊才能。
每当多民族作家欢聚一堂、亲如一家的时刻,一种多元并存、美美与共的中华盛世的和谐图景,就被彰显出来——而这,正是《民族文学》矢志不改的理想与期怀。灵魂的行吟者,应当无愧于光荣的桂冠。当你翻看这本精美的杂志,会感受到她的包容与博爱、纯朴与绚丽。这是一方尊重传统的厚土,少数民族文字作品通过“翻译作品”和新创办的少数民族文字版,彰显出新鲜与神奇的魅力;“民族经典”栏目,则让多民族的民间文学交相辉映。这是一座生机勃发的精神乐园,“青年佳作”与“校园选萃”栏目让越来越多的年轻朋友走进《民族文学》,注入多民族的青春激情和新时代动能。当然,这里更是主张多元、百花齐放的一片辽阔的文学高原。
参考资料:
1.《民族文学》网;
2.中国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