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不思是蒙古、纳西族族弹拨乐器。曾译名“虎拨思”、“琥珀词”、“好比斯”、“色古都”、“胡拨”等。又称浑不似。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
火不思乐器,最早见于1905年新疆吐鲁番招哈和屯发掘的唐代高昌古画。其中有一儿童抱弹四个弦轴同设一侧的弹拨乐器,其形制与后世火不思近似。
火不思有来源琵琶之说。宋代俞琰《席上腐谈》载:“王昭君琵琶坏,使胡重造,而其形小,昭笑曰:‘浑不似’。”宋代陶宗仪《辍耕录》载:“达达乐器有浑不似。”由此可见,宋以前火不思已在蒙古族中流行。元代,火不思列入国乐。《元史,礼乐志》载:“火不思,制如琵琶,直颈无品,有小槽,圆腹如半瓶榼,以皮为面,四弦皮饼,同一孤柱。”《事物异名录·音乐·琵琶》载:“元志,天乐一部有火不思,制似琵琶,今山、陕、中州弹琥珀词,盖火不思之转语也”。明代沈宠绥《度曲须知》载:“明朝北调伴奏乐器中有簾筝、浑不似……。 ”清代《大清会典图》载:“火不思,四弦,似琵琶而瘦,桐柄梨槽,半冒蟒皮,柄下腹上背有棱,如芦节,通长二尺七寸三分一厘一毫。”清代陕西梆子(又称西调)亦曾使用火不思为伴奏乐器民国初年,内蒙古东部喀喇沁王府乐队中仍用火不思。
云南省丽江纳西族中流传的火不思,纳西语‘称色古都,又称胡拨。其形制与史书记载的火不思完全相符。纳西族艺人能自制。原用紫檀木,后用核桃木或红椿木制作。音箱下部用蟒皮或羊皮蒙面。老艺人和锡典珍藏的火不思琴体通长106厘米,琴头长24厘米,音箱宽18.5厘米,弦轴长14厘米。弦槽设在琴头后面,四根弦从山口上的一个孔中穿出。
音色浑厚圆润。演奏时,将共鸣箱置于右腿近腹处,左手扶琴杆以食指按弦,右手无名指、小指立于蒙皮之上,主要用拇指弹奏,食指辅以挑。左手多用下滑音,几乎每音必滑。
原仅用于演奏白沙细乐,后用于纳西洞经乐队合奏。著名艺人有和锡典、何应安、陈卜安、和国伟、杨望宇、张奎光等。
摘自《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 新世界出版社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