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笙是 彝、拉祜、哈尼、佤、纳西、傈僳、怒、普米、苗、苦聪(人)等族吹管乐器。彝语称“吉尔布惹”、“昂”。拉祜语称“诺”、“诺果筚’。哈尼语称“拉结”、“报扎”。佤语称“嗯拜因”、“拜”、“唔变”、“拜榨”。傈僳语称“玛纽”、“阿普筚”。纳西语称“妞篾”、“呗批又”。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思茅地区澜沧、西盟、盂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保山地区,临沧地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及贵州省黔西等地。
葫芦笙历史悠久。1957年云南省江川李家山和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出土的铜葫芦笙,据测定为春秋晚期和战国初期的遗物,有五管、六管、七管三种,它与彝、拉祜等族今日流行的葫芦笙近似,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葫芦笙已具有演奏旋律的性能。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载,唐大中(公元847-859)年间,“夷部乐”中有葫芦笙。唐代樊绰《蛮书》载:“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间巷,吹葫芦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新唐书·南诏传》在描述南诏宴饮场面时写道:“吹瓢笙,笙四管,酒至客前,以笙推盏劝酒。”瓢笙即葫芦笙。南宋时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记有:“瑶人之乐,有芦沙、铳鼓,葫芦笙、竹笛”、“葫芦笙攒竹于瓢,吹之呜呜然”。《滇游续笔》亦云:“夷俗男女相会,·人吹笛,一人吹葫芦笙,数十人环绕踏地而歌,州之踏歌。”
葫芦笙以葫芦为笙斗,插四至七根长短不一的笙苗(底端露出体外),用蜡固定而成。笙苗下部嵌有长2厘米、宽0.2厘米的竹质或铜质簧片,每根笙苗中部设一按孔,下端透空为底部按孔。有的在低音笙苗顶端套一或两个葫芦,有的横设一竹筒为增音器。葫芦细端穿孔为吹口,常见者在葫芦细端接一长管以便边吹边舞。笙苗大都并列插入葫芦,唯独镀江县傈僳族葫芦笙,几支笙苗上部呈枝叉状。
葫芦笙有低音、中音、高音三种。楚雄的低音葫芦笙第一管长79.5厘米、管径1。3厘米,第二管长64厘米、管径1-2厘米,第三管长55.5厘米,管径1.1厘米,第四管长48厘米、管径1.1厘米,第五管长41厘米、管径1厘米,葫芦长31.5厘米,高5.5厘米,吹管(葫芦把)长23厘米,吹口直径0.9厘米,按孔直径0.5厘米。澜沧拉祜族低音葫芦笙笙管最长为90厘米,管径1.1厘米,按孔至底孔10厘米,竹制簧片长2厘米。
保山地区施甸县彝族中音葫芦笙,第一管长39.5厘米、管径1.3厘米,第二管长33.5厘米、管径1.5厘米,第三管长29.3厘米,管径1.3厘米,第四管长24.5厘米、管径1.3厘米,第五管长21厘米,管径1.’5厘米;葫芦高10厘米,吹管长24厘米。
澜沧拉祜族高音葫芦笙,第一管长15.5厘米,第二管长15厘米,第三,第四管长10.5厘米,第五管长9厘米。葫芦嘴长8厘米,接管长25厘米。西盟、澜沧一带还有一种比高音葫芦笙更小者,长约15厘米,访友或上山劳动可放衣袋中携带。
演奏时,双手抱笙斗,左手拇指按第二管上孔(管以长短为序),食指按第一管上孔,无名指兼按第三,第四管上孔;右手食指按第五管上(六管葫芦笙,加中指按第六管上孔),拇指兼按各管底孔,吹吸皆可发音。每管可发二至三音。按上孔发一音,再按底孔,使管内气柱增长,可发耐i比上孔音低小二度、大二度或小三度的音。管发三音在实际演奏中并不常用。拉祜族葫芦锥常用高音管(第五管)演奏,奏法是只按该管底孔,其声比上孔音高大二度或小三度。
葫芦笙能奏双音,三音或四音和音与和弦。用持续低音和高低八度和音伴奏旋律,是它的常用手法。底孔主要用以奏滑音,颤音和节奏音型伴奏。
高音葫芦笙音色明亮清脆。中音葫芦笙音色圆润柔和。低音葫芦笙声音浑厚低沉。
各地葫芦笙的音列,音管排列不一。
传统葫芦笙用于独奏,还是打歌、葫芦笙舞的主要伴奏乐器。改良葫芦笙除独奏和伴奏外,也用于合奏。传统曲目有《过山调》、《摆饭调》,《串姑娘调》。稻堑亲调》、《送亲调》、《舞曲》等,。葫芦笙和舞蹈关系密切,以吹葫芦笙者为领舞的葫芦笙舞,在云南少数民族中普遍流行,是一种风格独特的民间舞蹈。
摘自《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新世界出版社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