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笙舞是苗族独有的民族民间舞蹈。比较常见的是《祝嘎勒》。由三、五、七、九支大中小型芦笙,用同一曲调吹奏,并由芦笙头或芦笙手吹笙领舞,然后是穿盛装的姑娘、中年妇女、年迈老妪围圈牵手跟着跳,随着芦笙的曲调,操着统一的步伐,徐徐向前移动。较其它的苗族地区来说,雷山芦笙舞则有两个特点:第一是突破了女子不吹芦笙的传统习俗,女芦笙好手比比皆是;第二是突破非重大节日不吹芦笙的禁忌,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听到优美的芦笙曲,看到欢快的芦笙舞。雷山芦笙舞推陈出新,变幻多样,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民族精神。早在50年代,便有南猛青年杨炳芳把雷山芦笙曲吹响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晚会上。
芦笙系苗族古代承传之物,属于一种簧管乐器,也是雷山苗族民众最喜爱的乐器之一,是苗族歌舞文化的象征。
一、芦笙由簧片、竹管、气 斗、共鸣筒四个部分组成,其制作材料和工艺流程如下:
簧片,用响铜铸成(也有少数用黄铜)由工匠艺人将木炭在小红炉把铜烧熔后,按大、小芦笙需要,轻轻打成厚、薄、大、小、长、短不等的长形铜片,然后在铜片方匡内凿通三面,成一个等边梯形小簧舌,又多次烧红锤打,铸成光平密封似的整块铜片,用刀片刮平现黄、检查舌边缘是否有空隙、防止漏气,当吹、吸气时,中间簧舌就上下抖动发出音响,音响的高低取决于簧舌片的长短与厚薄。
竹管(也叫笙苗),一般用白竹、紫竹、苦竹制作,其竹节长,中空大,竹壁厚薄适中,且不易裂破。制作时竹子洗净晒干,把竹节凿通至尖端,把底部堵严,在竹管下端适当位置割开一长方口,把铸成的簧舌片安放在竹口处,边缘封实,以防漏气,每根竹管要凿通一个眼,吹奏时能随音按眼。
气斗也叫笙柱,它是用来装竹管簧片部分的,一般用杉木等木料做成。先把木柱下端至吹气口间挖空中心,后削成下端大,上端小的园柱体,然后在下端适当位置按6音竹管从正面往斗脚斜度为75度-90度角分别挖凿对通6个眼子,把已安装好的簧片竹管插上气斗眼,调式音量、音节,能吹出6音,芦笙就制成了。这是传统6管的工艺,现能在此基础上同时制作成15管、17管、18管、21管的,其调门分为C、B、E、q、f的中、高音多管芦笙。
此外,还用比笙管大的竹筒做成7寸至尺许的共鸣筒,根据笙管所需及音节高低来配在几根竹管尖端,这样能使音量倍增,音质更好。
二、芦笙具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高排芦笙,这是方祥地区苗族的芦笙,是世界上最高的芦笙。雷山地区的芦笙多数是三支为一付,唯方祥地区的芦笙与众不同,高达五六米,七支以上为一组,所以叫高排芦笙,声音宏亮。
2、芒筒芦笙,是芒筒加芦笙的合称。当地苗族叫“敢懂”,即芒筒芦笙之意。芒筒若干对,加芦笙若干支,吹奏时高、中、低音互和,组成和谐的曲子。芒筒由单音簧管加上竹音筒做成,亦有高、中、低音制品。
3、大芦笙,是在普通芦笙的基础上笙管加高,音量放大的大芦笙。这种芦笙制作工艺精湛,美观大方,吹奏时音调悠悠扬扬。另有一种用杨山竹经过精制加工成小喇叭形和一个倒挂竹筒,配装在芦笙中管上端用于扩大音量的芦笙,也叫大芦笙,当地苗语叫“敢折”。若吹奏小调时,婉转动听,柔情绵缠,动人心扉。
4、多管芦笙,是经过改良而成的品种,少的十二管,多的达十八管。多管多音,完全可以演奏音乐。
5、另有一种小芦笙,仅长尺许,音斗气管安衔结口,可装可卸,方便携带,工艺别致,十分美观,既是芦笙,又是工艺品,很受顾客欢迎,远销国内外。
三、芦笙词、芦笙曲和芦笙舞
芦笙词:芦笙词是由“衬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衬词”是指每一首芦笙词都配衬有一首口唱词(或称“口读谱”)。人们一旦学会“口读谱”,吹起芦笙就容易得手,是一种传习方法。“歌词”是一种类似语句的芦笙音调,可以有筒音的表意功能,是一种“以乐传文”的“乐词”。
芦笙曲:通过笙管音域的高低,运气的长短和嘴舌吐气的变化、强弱的有效控制,以高低不同声部的旋律线为纵轴,配以多声部的乐器组合,把节奏的缓急、停顿、持续、强弱以及谐和音的运用等组织统一起来,从而表达一定思想感情的曲调。芦笙常用和声音程有纯八度、纯五度、纯四度和大二度。
芦笙舞:就是以芦笙为伴的舞蹈。吹者能舞,舞者能吹,边吹边舞。根据不同内容、情绪、节奏的变化要求,分为三人舞、集体舞、三步舞、四步舞、锦鸡舞、讨花带舞等近三十种舞式。吹芦笙及舞蹈的关系有:笙伴舞、笙领舞、笙自舞几类。
资料来源:雷山县人民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