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艺术 > 民族美术  > 详细页面

壮族花山崖壁画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黄烁炎 2017年11月14日 阅读量:

  花山崖壁画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的宁明、龙州、崇左、扶绥等县境内的左江及其支流明江两岸的悬崖峭壁上,在大新县四城乡的黑水河畔也有分布。在已发现的众多崖壁画里,以宁明县的花山崖壁画的画幅最大,人物画像最多,内容比较复杂,人们由此也把它们统称为花山崖壁画。

  花山崖壁画的画像种类主要有人物、动物、器物三种,其中以人物画像为主,占全部画像的85%以上,是各处画面的主体画像;其次为犬类动物画像。人物画像一般高100~170厘米,虽未绘出耳目口鼻,但线条粗狂有力,多为正面,少数侧面,且一律做双手曲肘上举,两脚叉开呈半蹲姿势。画像均甚简单、古朴而原始,人形都作裸体状。动物画像以犬类居多,皆作侧身奔跑或站立状;也有鸟类画像。这些动物画像与身挂刀剑的高大正身人一样,多处在画面中心显著位置。器物画像有环首刀、长剑、钟、鼓、铃、面具等。此外,还有一些为太阳或星辰、火球之类的画像。每处画面的图像多少不等。少的三五个,多的几千个,一般以15~20个居多。画像的基本组合和排列形式是以一个腰佩刀剑、头插雉鸡尾的高大身人为核心,犬或铜鼓画像处于人脚下,旁有星光闪烁的圆形图案(形似铜锣或铜鼓)。还有一排侧面或正面的人物朝向他,有的似女性,有的似男性,头上均有饰物,好像正在翩翩起舞的歌手。画幅中,除了崇左古坡花山旁有据说是八十多年前当地一个文人写上去的红、白色的“魁”字各一个外,其余均无文字。

  根据对壁画内容的分析和考古发掘的类似图案的青铜器等的测定,初步推断出:这一幅幅崖壁画是战国至两汉时期居住在这一地区的骆越人所绘制。画中有少量的铜锣、铜鼓和环首刀,还有身材魁梧、头插雉鸡尾、腰挂刀剑、跨马扬鞭的首领,说明当时人们已进入了铜石并用或铜铁并用的阶级社会。

  在艺术手法上,这些画作通过概括、写实、夸张乃变形等手法,使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具有粗狂的风格,极富艺术韵味。高大的人物形体左右均衡,上下对称,笔调圆润饱满,刚劲有力,粗狂传神,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画面主次分明,大小图像错落有致,疏密得当,构成一幅幅相对独立、内容完整、意境深邃的画面。崖壁画描绘当时人们的精神需要和心理欲望,反映了在严格的宗教仪式支配下的理性精神,展现了严肃、冷峻、神秘而又饱含着热烈激情的独特的民族风格。左江崖壁画正式以其鲜明的色彩,宏大的画面,险峻的地势,丰富的内涵,神秘的意境以及鲜明的地方民族风格闻名海内外。

  花山崖壁画是古代壮族先民杰出的艺术创造,是壮族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在世界古代岩画艺术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参考资料:《壮族简史》编写组《壮族简史》民族出版社 2008年7月第一版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