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壮族的陶瓷制造业,历史文献记载很少。但广西的桂北、桂南、桂西南地区出土的古代陶瓷具表明:早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就有煮食和盛藏食物的夹砂粗陶瓷;大新、那坡、龙州等地出土有新石器中后期的硬质灰陶;贺县桂岭出土有印纹陶器;平乐出土有战国时代釉彩装饰的瓮瓿、三足盆、罐、瓠、壶等陶器;先秦时期,普遍使用轮制工艺制陶,所制造的陶器规整、造型均衡对称,还出现了装饰工艺,除了绳索压印,还使用印模新工艺在陶坯上压印。其纹饰多由几何式的线条构成,种类繁多,考古界称之为“几何印陶纹”。
两汉时期,除了使用陶制器皿,还出现了大量雕塑制陶品,如陶屋、陶仓、城堡、灶、井记忆各种家畜家禽。这一时期陶器纹饰的施制方法,有模印、拍印、施压、刻划、镂孔、附加、彩绘其中。这类器物是专门用来给死者陪葬的,制作工艺较多精致,具有很强的立体透视感,如贵港和梧州等地东汉墓出土的陶屋或城堡。
广西各地的青花瓷,出现于东汉,成熟和发展与南朝至隋代。其器形主要有各式罐、钵、碗、盘、壶等生活日用器,且皆为轮制,外施豆青色釉,釉色均匀光亮,色呈青中泛黄,造型美观,其制作工艺可与内地同时期的瓷器媲美。
到宋代,广西的陶瓷业的发展有了飞跃,工艺水平也有了相当的提高。当时出产陶土的地区发展了瓷叶生产,色釉瓷器系统较前大为丰富,有了玳瑁釉、天蓝釉等,传统的青瓷发展为影青瓷,已能成批生产烧结程度完善、半透明度良好的白瓷,标志着其瓷器生产已经成熟。
元代,广西已能生产青花装饰的瓷器。明代在桂林地区已有玻璃器的生产。清代以后,在广西壮族聚居的横县栾城、宾阳县的芦圩江口,出现了许多小型的制陶手工业作坊,拥有一批陶瓷技术人员。后来有不少艺人散步到广西各地,促进了陶瓷业的发展。
清代广西的陶瓷很出色,最突出的是钦州朱泥工艺制作陶器,也称“泥兴陶”。钦州泥兴陶器的生产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起),距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泥兴陶器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在技术上,能生产大型、难烧制的特殊产品。在装饰方法上,以浮雕为主,还采用线刻填饰、仿自然物的装饰法;在工艺上,采用独特的打磨、上蜡、抛光工艺,产品风格朴素,显光优雅,并有“窑变”现象,别具一格。
参考资料:《壮族简史》编写组《壮族简史》民族出版社 2008年7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