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惠民活动(资料图片)
新疆日报讯“今年,我们已与天山华夏院线责任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计划由天山华夏院线提供片源,将国内最新上映的部分国产电影由我区译制机构译成民语,争取使部分国产新片在我区实现民汉语同档期放映。这样新疆的少数民族同胞们就可以通过本民族语言欣赏到全国同步上映的最新影片了。”7月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播电影电视局影视管理处处长赵飞高兴地向记者透露。“我区民语影视译制业发展已有50多年。从最初和上海电影制片厂联合译制到完全独立译制;从刚开始的一年只能译制几部片子到如今每年译制70多部电影,20多部科教片,千余集电视剧,并实现了电视节目的同步译播;近两年,特别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后,我区民语影视译制事业有了更长足的发展,果实丰硕。现在,无论年译制数量还是质量都名列全国11家省级民语译制机构的前茅。”自治区广播电影电视局宣传管理处副处长亚森自豪地说。
影视译制事业发展突飞猛进
目前,新疆共有维吾尔语、哈萨克语、蒙古语、柯尔克孜语四种语言的影视译制机构14家。据自治区广播电影电视局宣传管理处统计:2011年,全疆14家影视译制机构共译制维吾尔语、哈萨克语、蒙古语、柯尔克孜语4种语言影视剧达到6931集。2012年,全疆仅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影视剧译制生产总量就达到4890集。年译制量较2005年净增一倍之多。而每年译制剧目的播出率达到了90%以上。“我区民语影视译制业能够迅速发展、结出丰硕果实应归功于党、国家和政府多年来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亚森肯定地说。
新疆民语影视译制的开始可追溯到1958年3月,国家文化部决定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和正在筹备中的新疆电影制片厂(现为天山电影制片厂)联合进行故事片的维吾尔语译制工作。1958年到2005年,天山电影制片厂译制电影2000多部。此后,我区分别在1984年和1988年成立了第一家维吾尔语电视剧译制机构(原自治区广播电视厅维吾尔语电视剧译制部)和第一家哈萨克语电视剧译制机构(新疆电视台原哈萨克语电视剧译制部)。到上世纪90年代后,新疆各地广电部门成立影视译制机构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先后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喀什、和田、阿克苏、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鲁木齐等地建立起了影视译制部门,主要为当地电视台提供译制片,年译制量从建立初期的十几集增加到几百集。
为了做大做强新疆少数民族语言影视剧的译制,努力满足全疆少数民族观众的需求,2005年,在中央的全力支持下,新疆电视台原影视剧译制中心与天山电影制片厂影视剧译制部合并成立新疆广播影视译制中心。并由政府投资2800多万元,建成新疆广播影视译制中心大楼,译制中心内配备了国内一流的网络化译制生产工作设备。其中,正在使用的“网络化影视译制系统”是全国第一大影视音频制作网,其规模和技术含量为全国之最,备受各省级电视台同行们的关注。
新疆广播影视译制中心的成立形成了我区以自治区广播影视译制中心为龙头,地州市译制机构为两翼的译制生产新格局。我区民语影视年译制生产量也达到了2500集以上。同时,国家广电总局在2005年启动了“千集捐赠电视剧”工程后,有效缓解了我区民语影视剧译制片源紧缺的困难。这些都进一步加快了我区民语影视译制工作前进的步伐。
2007年3月,新疆电视台首次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并机直接译播了全国两会的报道,实现了维吾尔语同步直接译播。此后,全国及自治区的大型会议、活动的宣传报道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与汉语频道同步直接译播成了常态化。如今,新疆电视台的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新闻联播》的译播只比中央电视台晚两个小时,《焦点访谈》《国际时讯》《世界周刊》《人与自然》《致富而经》和新疆电视台的专题栏目《丝路·发现》等六档新闻和专题类栏目也基本能实现次日译播。据统计,2012年,我区全年用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平均日译播节目达256分钟。
2012年5月,新疆电视台开始以柯尔克孜语译制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新疆新闻联播》。同步译播的节目极大地满足了少数民族观众在第一时间收看重大新闻的需求,并有效地推进了中央及我区整体宣传报道工作,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19个援疆省市对我区各影视译制机构提供了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帮助。2010年,国家广电总局将无偿捐赠的电视剧数量从1000集增加到2000集,动画片从1.2万分钟增加到3.6万分钟。我区民语影视译制工作从数量到质量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