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李绍明(二排左二)在华西大学读书时着藏族服装留影。 资料图片
2008年5月30日,四川地震灾区羌族民族文化抢救与保护座谈会召开。在会上李绍明建议,对于羌族历史文物古迹等要加以恢复,恢复要掌握“整旧、如旧”的原则。羌族文化的重建既要恢复羌族文化的“文态”,又要恢复羌族文化的“生态”。
土家族学者李绍明先生在民族学、历史学及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均有很深的造诣,他还是土家族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为土家族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生前,李绍明先生先后发表了《冉龙与冉家人的族属问题》、《土家族与巴人的关系》、《川东南土家族与巴国南境问题》、《清人图录中的土家族形象》、《土家族艺术戏剧明珠土戏》、《川东南土家族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民族学研究在湘西的开创与发展》、《论武陵民族区域与民族走廊》等10多篇研究土家族的论文,主编了《川东酉水土家》、《土家族史》、《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土家卷》。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笔者就开始拜读李先生的著作,但一直没有机会拜访他。1996年秋,笔者调至湖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在陈湘锋老师的带领下开始着手创办《土家学刊》(后改为《土家学林》、《土家族研究》)。从创刊起我们就开辟了《学者风采》栏目,第1期介绍著名学者潘光旦先生,第3期介绍李绍明先生。应编辑部之约,李先生寄来了照片和简介。照片上的李先生是一位宽厚、和蔼、儒雅的学者,简历中所介绍的学术成果更是令人敬佩。后来,李先生担任了《土家学刊》的顾问,他专门写信鼓励办刊人员,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并撰写了《川东南土家族研究的回顾与前瞻》、《费孝通川东南民族地区考察记》、《宣汉历史与民族初探》等文章在《土家学刊》发表。因此,《土家学刊》的创办和成长也有先生的心血。
2002年7月,湖北民族学院承办中国民族学会第7届年会,笔者负责从宜昌迎接各地学者到恩施,李先生就是其中之一。这是笔者第一次见到李先生,他的和蔼可亲同想象中的一样。一路上,李先生详细询问了会议的准备情况以及湖北民族学院开展民族研究的情况,并对我们的工作表示赞扬。从此我们成为忘年之交,以后在学术上遇到难题,笔者经常向李先生请教,先生也总是耐心释疑。
2003年,笔者和湖北民族学院副院长张永高教授到李先生家中拜访。李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在认真听取湖北民族学院民族学学科建设情况介绍后,先生向我们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还把土家语研究专家田德生老师的电话给我们,希望我们去拜访,以获得更多的学术支持。
2003年8月,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大学召开,笔者又一次见到李先生,他热情地邀笔者与他合影留念。2003年11月,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第12次年会暨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召开,在李绍明、何耀华、陈国安等学会领导的关心下,湖北、湖南的民族研究也被纳入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的范畴。从此,笔者有了更多的机会见到李先生。每次见到先生,他总是笑容满面,神采奕奕。记得2005年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工作会议暨构建西南民族地区和谐社会与藏学研究学术讨论会在咸阳召开期间,笔者和李先生一起出去吃羊肉泡馍。先生说自己最喜欢吃羊肉泡馍,而笔者是第一次吃这东西,先生还教我怎么吃。一次次的交往加深了笔者对李先生的了解和感情。先生是一位善解人意的长辈,从他那儿获得的不仅是知识和学问,更多的是人生的启迪和无限的关爱。
2006年底,笔者到三峡大学工作,受命建立一个研究机构。在决定机构的名称以及研究范畴时,笔者征求了包括李先生在内的学术前辈们的意见,他们都认为“武陵民族研究院”这个名称好。李先生认为,武陵地区历史上就是多民族聚居和迁徙流动的地方,是多元文化典型地区,很值得研究,坚持做下去一定大有作为。2007年春节前夕,三峡大学武陵民族研究院成立大会暨土家族确认50周年座谈会召开。李先生到会发表了题为《武陵民族地区与民族走廊》的演讲,对武陵民族研究提出了高屋建瓴的构想,给我们以极大的鼓舞。先生还被聘为三峡大学兼职教授,并欣然应允为我们编辑出版的《武陵文库》作序。他为三峡大学民族学学科建设付出的辛劳,其情其景令人难忘。
2008年10月,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第14次年会在中南民族大学召开。会议期间,先生挤出休息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积极支持我们的“土家族研究学者拍摄计划”。采访持续了1个多小时,直到晚上12点才结束,先生不仅对自己研究土家族的历程进行了回顾,还对下一步土家族研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那次分别后,笔者多次在电话里邀请李先生在2009年秋后到宜昌,同去明显陵考察。这种约定已经无法实现了,真是莫大的遗憾。也许,人生都要留下许多遗憾,才有更多的怀念吧!
天府泱泱,
武陵苍苍;
先生风范,
山高水长。
尊敬的李老师,我们永远怀念您!
2009年8月20日,李绍明先生驾鹤西去。在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笔者撰写此文,以表达后学的缅怀之情。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