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研究 > 民族研究资讯  > 详细页面

李有义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未沫 2018年08月02日 阅读量:

  李有义,1912生,我国著名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学家。

  1931年李有义考入燕京大学新闻系。请同学到家里喝茶叙话是燕大沟通师生关系的一种风气,在茶叙中,担任选修课“新文学习作”的谢冰心老师介绍李有义认识了吴文藻教授。几次交谈中,吴文藻发现,这个农村来的学生社会知识是如此的丰富,就启发他改学社会学系。1932年李有义转入社会学系,在学习社会学课程的同时,吴文藻教授要求李有义熟读古文,做个博古通今,贯通中西的学者。在大学最后两年,李有义发奋读书,几乎把现有的先秦诸子的著作都读遍了,这对于他理解传统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吴文藻让李有义拜功能学派创始人之一布郎教授为导师,从此,李有义就在布郎热情诚恳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研究和学习。

  1937年夏,李有义考入燕大研究生部,必修的几门课程已经学完时,“七七”事变爆发了。李有义回到山西,在安邑县上郭村作了8个月的社会调查后,随燕大撤退到昆明。1939年5月在毕业答辩上获得多位大师的好评。之后,李有义成为云大社会学系的专任讲师,主授“社会学概论”。期间,李有义到路南县撒尼族地区做社区经济结构的调查,写出了《汉夷杂区经济》。1941年夏,李有义被邀参加华西四所大学合组的大学生边疆服务团,利用暑假两个多月时间,步行走遍了四川西北部后,写出《黑水纪行》等文章。深入西藏进行社会调查。

  1944年,担任国民政府国防最高委员会参事室参事的吴文藻教授推荐李有义去参加蒙藏委员会住藏办事处的工作,在拉萨的住藏办事处,李有义的职务是主管宗教、教育的科长,还兼管一些社会事务。入藏的第二个月,李有义就请拉萨小学一位老师教他藏语,学会基本的词汇后,一位能懂英文、印地文的藏族学者根敦琼佩成了李有义的藏文老师。1945年10月到1946年1月,李有义借到各地放一次布施的机会,访问了1264个大小寺庙。

  1947年12月,李有义离开拉萨,到清华大学教书。从解放前夕,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李有义出版和发表了有关西藏的一批论文和专著,包括《西藏问题的分析》、《西藏之婚姻制度》、《西藏的活佛》、《揭穿帝国主义侵略西藏的阴谋》、《西藏“独立”的真相》、《帝国主义侵略西藏的史实》、《西藏的封建制度》、《英美帝国主义侵略下的西藏》、《帝国主义操纵下的西藏》、《今日的西藏》等。

  1956年至1961年,李有义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带领或参加调查组,深入西藏和四川藏区进行社会历史调查。在藏区,李有义坐牛皮船闯险滩,顶风雪翻高山,他们做吐蕃王室后裔拉加利王子的工作,使民主改革能顺利进行。在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李有义见到了十世班禅。在这一阶段,李有义在《光明日报》等处发表的论述有《藏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传统友谊》、《藏族历史上所进行过的一次社会改革》、《西藏土地制度二题》等。

  1958年6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民族研究所成立,李有义从民族学院研究部调到民族所。所里派他到四川阿坝、甘孜去搞社会调查。 文革期间,他致力于藏学外文资料的翻译,翻译了德国霍夫曼著《西藏的宗教》、美国夏格巴著《西藏政治史》、英国黎吉生著《西藏简史》、美国艾克瓦尔著《蹄上生涯》、英国托玛斯著《东北藏古代民间文学》(合译)等有关藏学的研究专著。其中许多是所内铅印、油印。这些内部读物给藏学研究者和有关部门了解国际藏学研究、了解西藏地区有关动态提供了大量有用的信息。

  “十年浩劫”之后,中科院的学部已改成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由于民族学研究长期停滞,在恢复时从理论到实际面临着许多问题。李有义毅然担任了民族学研究室主任,为我国民族学学科的重建和发展制订规划,草拟项目,建立学会等各项事务呕心沥血,尽职尽责。世界民族学科建立以后,李有义又勇挑重担,担任了世界民族研究室主任、世界民族研究会理事长等职务,为世界民族研究的初创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是我国世界民族研究学科的开拓者之一。

  由于学术研究耽误了十年,出现了人才断层。李有义和一批老专家建议,为培养人才,应建立研究生院,1978年中国社科院成立研究生院,李有义成了民族学系第一任系主任。他不仅亲自培养研究生,还为研究生教育发展提出许多有价值的建议。

  1981年夏天,李有义接受美国洛杉矶南加州大学邀请,前往担任该校人类学客座教授,并参加了全美人类学会年会。1982年,李有义除了在南加州大学人类学系教学外,还应邀到洛杉矶加州大学、河边县加大、罗耀拉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学校讲学或作学术报告。

  1985年,李有义73岁时退休。他虽寓居海外,仍心系祖国,为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做了大量工作,为海内外藏学研究者和爱国人士所心仪敬重。李有义多次回国。2001年他回国时,他的部分同事和学生倡议编一本论文集,以示对他90岁和从事藏学研究60周年的纪念。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