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研究 > 民族研究资讯  > 详细页面

翁独健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未沫 2018年08月02日 阅读量:

  翁独健先生(1906-1986),原名翁贤华,福建福清人。历史学家。

  1928年,翁独健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燕京大学历史系。他以优秀成绩获得赴美留学奖金,遂离开祖国,远涉重洋,到美国哈佛大学攻读蒙元史。他之所以选择蒙元史进行研究,完全是受了陈垣、洪业等教授的影响。1936年夏,原来同在燕京大学研究院读书的邝平樟也来美国深造。两人志同道合,相濡以沫,后来结为伉俪。1938年翁独健荣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他用英文撰写了近十万字的《爱薛传研究》博士论文,运用中西考证对比的方法,广征博引,洋洋十万言,受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学者的推崇。同年,翁独健赴法国,进入巴黎大学和东方语言学院进修,受业于著名汉学家保尔·伯希。

  1939年,翁独健夫妇满怀报国之心,从法国马赛启程,冒死辗转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太平洋、好望角,终于回国。同年10月,在国立云南大学历史系任教。1940年9月,翁独健先后在北平中国大学、燕京大学等校任教,同时着手对蒙元史的研究,同年发表《新元史、蒙兀儿史记爱薛传订误》,1941年发表《斡脱杂考》,1946年发表《元典章译语集解》,1948年发表《蒙古时代的法典编纂》。翁独健学问渊博,不但讲授蒙元史,还先后讲授辽、金史、亚洲史、俄国史、中亚历史语言研究、中西文化关系,史学方法等课程。他讲授这些课程总是尽量收集新史实、新研究成果、新观点,再加上自己得自师承的要义和个人的研究心得,所以其讲授使学生大为获益。翁独健在燕京大学是一位关键人物,不仅由于他前期担任教务长,后来担任代理校长,还在于他为人正直,追求进步。1942年后,他就与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保持密切联系,曾冒着风险保护过地下党员和进步学生。不少地下党员和进步学生由他亲自安排送往解放区。翁独健对向他告别的地下党学生说:“你们去解放区好好工作吧。我就是腿有残疾,行动很不方便,不然,我也去了。”北平解放前夕,学校地下党组织受到破坏,他立即组织护校指挥部,亲任总指挥,领导护校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翁独健先后担任众多重要职务。建国初期担任北京政府委员兼教育局局长、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1952年起任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主任,后任历史系主任,1958年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成立,他任副所长。1961年他同吴咁、翦伯赞等历史学家发起成立民族历史指导委员会,任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为我国民族史研究开创了新局面。在中央民族学院任职期间,翁独健为筹建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费尽心力。这期间,翁独健还积极投身到蒙元史的研究与编纂工作中。1956年,中国科学院历史所参加蒙、中、苏三国合写《蒙古人民共和国通史》,增设蒙元史组,请他兼任组长,主持这项工作。也从这年起,他开始负责内蒙古东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的调查工作,指导这些少数民族简史简志的编写。1971年,翁独健主持了二十四史《元史》的点校工作。在二十四史中,《元史》讹误之处极多,向为史学家所垢病,校勘此书难度又极大,很多学者都不敢问津。翁独健毅然领导几名中青年学者,接受了点校270万字的《元史》的任务。几年之内,他历经寒暑,做了大量钩沉发微的工作,校勘出讹误千余处,为学术界提供了目前《元史》的最好版本。1979年,翁独健提出了全国民族史研究项日十个建议,为民族史研究勾画出可行的蓝图,先后担任《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委会副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编委、民族史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民族史分册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大辞典》主编。主持编写《蒙古族简史》,组织译校《蒙古社会制度史》、《史集》、《世界征服者史》、《马可·波罗行记注释》等,编辑了《全元诗》。主编国家“六五”社科规划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此外,他担任吴晗主编的《中国历史小丛书》编委,为普及历史知识、民族史做了大量工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