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云翔,1954年生,著名人类学家。现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系该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阎云翔本科、硕士就读北大中文系,后留学美国,曾师从张光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著有《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该书获得2005年度“列文森中国研究书籍奖”,这是该奖项首次颁给华裔学者)等。
1954年,阎云翔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普通家庭里。不久之后,“文化大革命”爆发,他的父亲被错划为“人民的阶级敌人”,全家被迫离开北京,住到山东省其父亲出生的那个村子里。1971年,17岁的阎云翔踏上了去东北的列车,他在黑龙江省一个叫下岬村的地方下了车,在一片迷茫和未知中,不知是走是留。村民们内部经过一番激烈地争吵,他们最终同意他留在那里生活。这一住就住了将近7年,使他与这篇土地有了深深的牵绊和关联。1977 年恢复高考。阎云翔一开始并不相信能考上并且能被录取,后来看到有人真的考上,才开始复习。整整6个月的时间他没有下地,整夜地开始复习功课、学习数学。后来考上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之后,研究生阶段阎云翔选择了民俗学,在留校工作一年半以后,他又选择了去哈佛读人类学博士。他所走的每一步看起来都和别人不太一样。研究生选择读民俗学,是因为他觉得当时专业可选择的两个方向——研究文学史,或者研究作家作品——“都太抽离生活了”,所以选择了“接地气”的民俗学出于对普通人研究的兴趣,阎云翔在他的导师,著名人类学家张光直指点下选择了读人类学博士。
1989年,在他开始写作博士论文之际,他选择了最开始的地方——黑龙江省下岬村。在随后的12年间,他7次回访下岬村,从事田野调查工作。2001年,《礼物的流动》初稿完成,基于他的博士论文改编而成,后成为他的成名作。在书中,他讨论了村庄的老百姓通过循环往复的随礼与互惠而建立起来的以面子、人情、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结构、礼俗文化和文化人格。这部使得他在美国社会学、人类学界第一次崭露头角。China Quarterly这样评价道:“当阎云翔第一本书,《礼物的流动》于1996年出版后,这清楚地表明一个新的中国研究领军人物开始踏入了该领域。” 在跟踪调查了15年之后,阎云翔的另一部作品《私人生活的变革》开始创作。与《礼物的流动》相同的是,它仍然是对基于下岬村农民和他们生活日常观察、访谈而得出的研究成果,但它比《礼物的流动》走得更远。如果说《礼物的流动》试图回答下岬村村民“怎么做人”,有着“怎样的做人文化和社会背景”,那么《私人生活的变革》则试图回答“在今天,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人”,而这一发问背后体现的是他不变的对于普通人生活的思考和带有悲悯式的关怀。这一努力和关照也得到了诸多回应。2005年的列文森亚洲研究图书大奖就将年度奖项给了《私人生活的变革》这部作品。
最近,阎云翔关注当代中国人的道德实践,以及随着社会变迁而发生的的剧烈道德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