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研究 > 民族学与人类学 > 基础理论  > 详细页面

传播论学派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袁娅琴 2018年06月28日 阅读量:

  传播论学派是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出现的西方民族学学派。他们反对进化论学派的理论,主张从空间上研究文化,认为人类文化的类似性可以用文化传播的概念来解释,每一种文化现象都是在某个地点一次产生,一旦产生后,便开始向各个地方传播,各民族的文化并不都是自己发明的,而主要是从其他文化发明中心向外传播的文化现象中“借用”来的,因此,可以根据若干共同的文化特质或因素来划分文化圈。民族学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作为文化历史基本内容的文化传播和文化圈。故此,该派又被称为“文化圈学派”或“文化历史学派”。传播论学派有德奥传播论学派和英国传播论学派。

(一)德、奥的传播论学派

  德奥传播论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格雷布纳(Fritz Craebner,1887-1934)和施密特(Wilhelm Schmidt,1868-1954)。

  1.格雷布纳

  格雷布纳是德国民族学家,一生几乎都在博物馆的展品和书堆中度过,没有做过实地调研。主要代表作有《非洲文化的起源》(1898年)、《大洋洲的文化圈和文层》(1905年)、《美拉尼西亚的弓文化及其亲属关系》(1908年)、《民族学方法论》(1911年)等。

  格雷布纳反对用进化的眼光看待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认为民族学研究的唯一主题就是文化现象的传播和借用。他认为,只有少数几个地区的较优秀民族才能创造和发明文化,而其他民族都要从这些优秀民族中借用。他还认为,无论是相邻的民族还是远隔重洋的民族,只要发现他们之间有类似的文化特质,可以断定他们历史上有过文化传播关系,也就可以划在一个文化圈之内。他试图在地图上标示出每一种文化要素的地理分布,这样,发现文化圈在空间上部分是相互重叠的,从而形成了“文化层”;部分则是分开的。从文化圈在一定地域内的分布,也得出了它们在这里出现的顺序和移动的路线。

  为了判断文化特质的类似性,格雷布纳提出了两个标准,一个是“形的标准”,即从文化事物的形式、结构和作用上来判断文化特质的类似性;另一个标准是“量的标准”,即从类似文化特质的数量多少来判定文化的传播关系。

  2.施密特

  施密特是奥地利天主教神父、民族学家和语言学家。主要著作有《神灵的起源》(1926年-1955年,共12卷)、《地球上的语系和语圈》(1926年)、《比较宗教史》(1930年)、《民族学的文化历史法》(1937年)等。

  施密特进一步发展了格雷布纳的文化圈思想,在“形的标准”和“量的标准”基础上又提出了“连续标准”和“亲缘关系程度标准”。所谓“连续标准”就是指在两个远隔重洋的文化或地域上不连续的文化之间,只要找到与两个文化具有相似文化特质的岛屿居民,便可断定两个文化之间过去有过联系;“亲缘关系程度标准”是指在相互隔离的两地文化之间,只要文化特质的形式十分相似,而数量又较多,便可断定两个文化之间曾有过传播关系。

  施密特在强调文化空间划分的同时,又非常强调文化的时间顺序,他把全世界的文化划分成四级文化圈:1.原始阶段或狩猎与采集阶段;2.初级阶段或园艺种植和畜牧阶段;3.第二阶段或较发达的农业阶段;4.第三阶段,即亚洲、欧洲和美洲最早的高级文明出现。但是,施密特进行“科学研究”的终极目的,实际上是为了论证一神教是最古老的宗教,从而维护上帝的信仰。

(二)英国传播论学派

  英国传播论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史密斯(G·E·Smith,1871-1937)和佩里(W·J·Perry,1887-1949)。

  史密斯是英国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主要代表作有《古埃及人和文明的起源》(1911年)、《早期文化的迁徙》(1915年)、《开端:文明的起源》(1928年)、《人类史》(1929年)等。

  史密斯对埃及的安葬仪式和木乃伊的制作技术很感兴趣,热衷于寻找古埃及人与其他各族木乃伊制造技术中的共同点,并断定这种技术是古埃及人首先发明的。在他的传播学说中,认为埃及是全世界最早出现文明的地方,因此在世界其他地方发现的高级文化现象都是由古埃及传播过去的,尼罗河是全世界文明的发明中心,诸如农业、灌溉、造船、太阳崇拜、木乃伊制作等文化因素,都是在公元前3000-前2000年间在埃及集合起来的,到公元前900-前800年时才开始逐渐向世界各地传播的。

  佩里是史密斯的学生。他认为,人类文化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最初的、原始的,“采集与狩猎”的文化,这种文化在某个时期曾遍布于世界各地,今天在少数最落后的部族中仍然存在;二是以农业、复杂的石头筑技术、金属加工等为基础的高度文化,他称之为“古代文化”,其代表是“埃及文化”。佩里进一步发挥了史密斯的学说,认为古埃及人是航海民族,名为“太阳之子”,他们为了寻找贵金属和珍宝而四处航海,在找到贵金属和珍宝的地方停留了下来,从而把他们的文化发明如技术、宗教、政治制度等传播了过去。佩里的主要著作有《印度尼西亚的史前巨石文化》(1918)、《太阳之子》(1923)等。

参考资料:

  1.林耀华:《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

  2.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中国人民大学,1997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