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图尔德赞同怀特的进化论的观点,对于博厄斯学派的反进化论观点持批判态度,他与怀特都坚持,文化人类学的中心任务是发现随时间推移而呈现出来的世界文化发展规律,并从因果关系来进行解释。他认为在解决上述任务的尝试中,文化人类学家存在三种关于文化发展的规律的观点:首先是单线进化论,此理论认为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发展道路一模一样,只承认这种发展有阶段的差别;其次是文化相对主义理论,强调各民族文化发展的相对性和独特性,否认世界各种文化必须机械的经历从低级到高级排列的每个阶段;而第三种就是他提出的多线进化论。
他认为这前两种进化论都太一般化和太广义,只能解释单一文化现象的进化,而不能解释具体的发展顺序,不能解释广泛分布在各个地理区域、顺序上平行发展文化结构的差异和类似。因此,他提出多线进化论,试图通过对全世界各地历史顺序来分析,论证类似的历程产生类似的结构。
斯图尔德的多线进化论基础是其文化生态学研究理论,在他看来,文化与其生态环境是不可分离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相似的生态环境下会产生相似的文化形态及其发展线索,而相异的生态环境则造就了与之相应的文化形态及其发展线索的差别。由于世界上多种生态环境,所以由此形成了世界多种文化形态及其进化的道路,他认为,一定的基本的文化类型在相似的条件下,可以沿着相似的道路发展,然而这种在人类所有群体中,按照同样的顺序出现的具体文化是很少的。人类的各个文化都有着自己的发展道路,它们各自接着自己的路线发展,并没有一个人类社会统一的发展路线,多线进化沦的任务是说明种种不同社会结构之不同发展路线的因果关系。这说明文化的相似性可以产生于具有不同传统、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承认文化的平行进化,文化的相似性可以存在于不同的地区,这种相似的原因不一定是有相同的历史,可以产生于不同的传统和历史中。这种文化的相似性所反映的并不是所处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相同,是反映了文化发展的一般通则——文化的生态适应。因此多线平行的进化不再强调中心与边缘的对立,而是承认不同族群的文化都与其自身所处的生态、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并不仅仅是传播或者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
此外,斯图尔德认为整个文化体系分为核心文化系统与外围文化系统。所谓的核心文化,斯图尔德认为,文化特征是在逐步适应当地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在任何一种文化中,有一部分文化特征受环境因素的直接影响,大于另外一些特征所受的影响。他把这种文化中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的部分称为“核心文化”;其他为非核心文化。
资料来源:
[1]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文化研究的历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参考资料:
[1]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