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研究 > 民族学与人类学 >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  > 详细页面

莫让民粹主义成为一个空洞扭曲的符号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王军 2018年07月20日 阅读量:

  时势形塑话语。民粹主义是当前全球政治变迁中炙手可热且充满争议的对象,全球政治界、学术界、传媒界都在热议全球第三波民粹主义浪潮的新内容与新特质。就我国而言,近年来,民粹主义成为国家社科基金申报中的热点词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紧跟时代脉搏、纷纷召开了规模不一的民粹主义相关专题讨论会,《中国新闻周刊》也于2017年2月推出封面专题《民粹主义与世界的2017》,邀请了福山、索罗斯、布莱尔等世界级的学者、政治家和商业领袖,对西方民粹主义浪潮进行反思和研讨。笔者于2017年4月3日在百度中检索“民粹主义”,可检索到218万条内容。民粹主义话题的热度由此可见一斑。然而,仔细考察后不难发现,这些热议后面存在着诸种不足,其中之一是学术界对民粹主义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民粹主义话语有成为一个空洞且扭曲的符号的趋势。

  民粹主义话语空洞扭曲的表现

  笔者12年前在做民族主义研究时开始关注民粹主义的议题,近年来陆续通过国家图书馆、中国知网、英文数据库“Jstor”检索收集相关文献。阅读这些文献后,笔者发现,民粹主义研究事实上比较单薄,该议题领域缺乏经典读物,在该议题领域没有出现卡尔·马克思、马克斯·韦伯、霍布斯之类的大家名家,也没有出现民族主义思想史内部那样的范式演进和多维度争鸣。可以说,民粹主义是一个更多被谈论而未被充分研究的对象。这一状态的出现,成因多样,但很大程度上是由民粹主义的特质造就的。民粹主义虽然也以“主义”的形式出现,但它并不是一个体系成熟、建设性内涵丰富的意识形态,民粹主义研究代表人物穆德将民粹主义视为“稀薄的意识形态”,是对其恰如其分的归纳。此外,由于民粹主义是作为精英主义的对立物而出现的,并且以“怨恨”以及怨恨驱动的集体行动为重要内容,这决定了其具备反应性特质,而反应性随时势而变化,由此使得民粹主义变成了一个充满弹性的概念。有人因此说,“民粹主义是一个筐,什么东西都能往里装”,此话不无道理。目前,不仅学术界对民粹主义的研究比较单薄,民粹主义话语还出现了空洞扭曲的趋向,具体表现为被标签化、污名化和工具化。

  1.民粹主义话语标签化

  民粹主义话语标签化,是指一部分精英常雄踞道德高地并以知识丰富自居,在对待大众和群体抗议时缺乏起码的理解与同情,一旦大众形成针对体制、精英或某个议题的群体性不满和抗议,但凡有些许过激过火的言行,便不分青红皂白地给他们贴上民粹主义的标签,如“愤青”“暴民”“乌合之众”等话语标签,并认为这些人是“不合时宜的反体制者”“满怀怨气暴戾的自利泄愤者”“既有秩序与稳定的破坏者”。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各类民粹主义思潮与运动往往有其弊端与极端表现,但它同时也不乏合理的内容与表现。因此,对民粹主义思潮与运动还应该采取理性的处置方式,要具体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简单地给其贴标签。

  误贴标签不仅表现在“签”与“物”不符,它还可能产生误导建构的不良后果。标签理论告诉我们,民粹、“暴民”之“暴”,有时候根源不在于民,而在于贴“暴民”标签的行为,也就是说,贴标签很可能是造成社会越轨与社会动荡的因素。1963年,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贝克尔出版了《圈外人》(《The Outsiders》,又译《局外人》)一书,系统阐述了标签理论的主要内容。该书的核心观点是,越轨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人性,也不是后天教化的产物,而是一些人将一些规则和制裁方式应用于“圈外人”的结果,是一种社会反应、他人定义的结果。由于某些“圈外人”被贴上了标签,于是他们便成为了越轨行为者。换言之,本不是 “民粹”的群体被贴了“民粹”的标签后,经过复杂的社会传导机制,他们可能真的会成为“民粹”;本不是极端的“民粹”被贴上“极端民粹”的标签后,经过复杂的社会传导机制,他们可能真的会成为“极端民粹”。

  2.民粹主义话语污名化

  民粹主义话语污名化,是指部分精英在思维与话语上倾向于赋予民粹主义以贬义与负面意涵。在现代社会,污名化现象几乎无处不在,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都可能被污名化。在当前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农民工、艾滋病患者、官员、富豪、明星、医生、警察、城管都遭受过污名化的侵害。在一个相对成熟的现代社会中,弱势群体更容易遭受污名化,如在西欧国家,历史上犹太人曾长期遭到污名化,当下吉普赛人则被广泛污名化,外来的穆斯林移民也容易被污名化。

  民粹主义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精英污名化的结果,这里的污名既可以指向“纳粹”,也可以指向精英的污名定义和想象。传媒人梁文道认为,“民粹主义在政治学里是个污名化了的概念,虽然它能在一些特定时刻推动民主化的过程,但大部分人都很鄙视它,一提到它就会想起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也就是说,很多人一看见民粹主义这个词,实际上把它切换成了臭名昭著的纳粹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杨光斌以特朗普上台为切入点,讨论了民粹主义话语在美国精英界的崛起,并指出,“民粹主义”已经成为当前西方政治生活中掩盖政治真相的污名化概念。在他看来,民粹主义不仅是一个贬义词(精英把不符合自己观念的诉求视为不合理的民粹主义),更是一个掩盖了政治真相的、带有傲慢气息的、空洞化的因而不能解释任何实际问题的概念,是精英们自己制造的“我们”与“他们”的“想象”。

  3.民粹主义话语工具化

  民粹主义话语工具化,是指民粹主义偏离其定义的本源而成为政治社会体系与进程中斗争博弈的工具。大众与精英都可能将民粹主义及其话语工具化,他们都可以也能够视民粹主义思潮和运动为其手段或目标。但从能力上说,精英更善于将民粹主义工具化。

  在美国总统竞选中,特朗普在美国精英的一片鄙夷声中击败希拉里,经常被解读为民粹主义的胜利。更准确地说,是作为共和党精英的特朗普利用和迎合了美国部分白人民粹主义选民的心理与诉求,这一部分白人选民具有浓厚的保守主义气质。在选举过程中,上述支持特朗普的白人常常直观地表达其民粹的诉求,并支持特朗普的相关主张,特朗普当选后有关移民等方面的政策选择也回报或回应了这部分选民。目前看来,两者间部分实现了工具性支持与价值性支持(价值观相同而形成的支持)的耦合。而另一部分不支持特朗普的美国精英,则对美国的民粹主义展开了各种批判,有的切中时弊,有的则不乏污名化、标签化。作为工具的民粹与民粹主义,可能偏离民粹主义主体的初心和主张,随政治精英操控起舞,历史上由此造成的悲剧比比皆是。

  防止民粹主义话语空洞扭曲的思路

  从精英主义与民粹主义的互动来看,前者从思维方式到政治运作层面都有将民粹主义污名化、标签化和工具化的趋势和动因,因此在民粹主义的自我生产与扩大再生产机制中,精英主义的建构是一只重要的看不见的“手”。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要防止民粹主义成为一个空洞扭曲的符号,以下思路也许是必要且有益的:

  首先,精英与媒体在使用民粹主义一词时,尽量要将其具象化,尽量对民粹主义下一个工作定义,以避免不同的人在传播和交流中涉及民粹主义时,说的是不同的事务与现象。应尽量在民粹主义之前加一些定语或指明是某个时刻下具体的民粹主义思潮和运动。

  其次,应提倡双向敬畏,即大众与精英之间的双向敬畏。特别是精英,应抛去道德与知识方面的优越感,对民粹主义思潮和运动的缘起兴衰持科学态度,对民粹主义者的怨恨、诉求持理解与同情的态度。“读懂”民粹主义,方能更好地与其对话沟通,这也是民粹主义治理须遵循的原则。

  此外,由于民粹主义是一个复合的存在,涉及情感、心理、社会运动、思潮、意识形态等维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下不同分支学科中的一些解释工具和研究方法都能发挥作用,研究者应通过多学科视角和多种方法来加强民粹主义研究,恢复民粹主义的原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