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研究 > 民族学与人类学 >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  > 详细页面

人口地理特征与经济差距的扩大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杨晓萍 2018年08月07日 阅读量:

  自然和地理环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一定历史条件下民族人口的数量与质量、分布与构成等方面的变动,则反映出人们共同体发展的动态性。在时空变化的背后,暗含的是一个民族在一定资源条件下,人口数量和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的高度相关性。

  人口与土地的关系往往构成最基本的生产关系,当大量人口没有土地可以耕作时,迁徙便成为必然。一方面,移民为移入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动力。一个地区经济活力的持续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充足的、高质量的劳动力;另一方面,移民也导致各种资源配置问题的大量聚集,如果不能在全国范围内对各种生产资料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注定只能持续扩大。

  如前所述,印度东北部地区与印度主体大陆相隔离,基本属于一个独立的三角地带,大部分边境地区处于不发达的状态,基础设施和资源极端匮乏,民族构成复杂。在英殖民统治时期,政府基本上对东北部地区采取委托管理和放任的态度。印度独立后,东北部地区也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样,东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整体上远远低于经济中心区域,而且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差距还在持续扩大。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可以从印度的人口结构、区域分布等方面来考察印度人口特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据2004年的统计资料,印度全国人口的平均密度为341人/平方公里。在中央直辖区,如德里、昌迪加尔等地,人口平均密度超过1200人/平方公里,尤其是首都新德里,人口密度更是高达9293人/平方公里。此外,印度濒临海洋的各个邦的人口密度也很高。资料显示,恒河与亚穆纳河河间地区(主要是北方邦)人口密度为682人/平方公里,恒河下游的比哈尔及恒河三角洲地区(主要是西孟加拉邦)人口平均密度为867人/平方公里。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东北部地区,人口密度则在110人/平方公里以下,远远小于全国的平均密度。

  在年龄结构上,印度拥有数量庞大的青壮年劳动力储备,东北部地区同样如此,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大量投入,以不断提高人口的身体素质、受教育和生活水平。同时还应注意到,东北部地区年龄结构中的男女比率问题及其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据印度东北高山大学2009年发表的《印度东北部人类发展报告》显示,在阿萨姆邦,男女平均寿命的差距很大,与女性相比,男性更容易活过45岁。同时,在东北部地区,男女的就业观念也存在很大差异,女性更愿意从事农业生产,而男性则很多处于失业状态。试想,大量的年轻未就业男性将如何维持生活?

  自然环境、交通状况等因素决定了人口的分布,并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布局的改变,不断影响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据了解,印度各邦中,贫困人口多的地区往往是经济落后和以农业为主的邦,而较富裕的地区则多是工业较发达的邦。以印度中部的中央邦和查蒂斯加尔邦(首府赖布尔)为例,虽然这两个邦的人口密度并不高,但其经济区位优势也远远优于东北部地区。总的看来,就经济发展水平而言,除了位于恒河平原的若干个邦的某些地区外,东北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均要落后印度其他地区二三十年或者更多。目前,在与印度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方面,仅有阿萨姆邦依靠出口油气、茶叶及胶合板等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其他各邦只能提供一些品种单一的手工艺品。

  人口地理特征与经济差异的持续扩大,给印度东北部地区带来了深远影响:

  首先,是土地和森林的归属问题。土地和森林是部落民赖以生存的根本,没有土地的部落民只能以租种土地为生。而丧失土地后只能涌入大城市,生存境遇堪忧。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独特的农村土地法和土地政策,既给东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了巨大压力,也极大地影响着当地社会的稳定。在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为防止外地商人对土地和森林的占有,一些部落民特别提议,要“撤销非阿鲁纳恰尔人的营业执照和土地许可证”。在特里普拉,根据1960年《特里普拉土地改革和土地税收法》修正案,部落民不再移动耕种后,能置换到的土地数额并不大,而且他们的专用保留地也被取消,一些部落民还因此落入平原居民的债务陷阱而丧失土地,失去了生存的条件,成为社会动荡的根源。

  其次,导致了东北部地区大量青壮劳动力的失业。这一方面使得部落民将仇恨的矛头转到新移民身上,另一方面诱使这种闲散领导力从事(地下)暴力。在特里普拉,至1980年前后,从吉大港山区涌入的非法移民就达到7万人。人口的激增对当地人生存空间和工作机会造成了巨大冲击。然而,这种压力经过印度民主体制下选票等多种程序的运转,结果竟然是当地居民的权利被“正当地”剥夺。他们从此远离权力的中心,从而为特里普拉邦持续的社会经济动荡埋下了种子。在那加兰,由于大量失业人员的存在,而政府又没有做出应有的努力来进行职业培训,社会关系异常紧张,许多青壮年倾向于或不得不加入地下武装组织。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