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反对进化论和传播论,主张历史特殊论之外,博厄斯在语言学、体质人类学和考古学,以及培养人类学家方面,都有较大的贡献。博厄斯十分重视语言学问题,他本人就懂17种印第安语方言,强调掌握和研究所研究民族的语言的重要性,他认为要研究一个民族就必须掌握他们的语言,一是为不靠翻译,理解更加透彻,二是可以了解语言特质背后,人的心理和习俗。但是由于印第安人没有文字,所以就没有历史文献,历史比较语言学便毫无用处,就必须得对印第安语言的每一个音、词和句子进行描述,这就是描述语言学的由来。他组织出版了《美洲印第安人手册》,他为该书写的序成为语言学的经典著作。他认为经验上可以观察到语言是人类心灵的产物,由于它是无意识的,可以使我们从某一语言的辞条和语法范畴发现该民族经验范畴的特点;他创办了美国最早的语言学刊物《国际语言学》,极大促进语言学的发展。他发现每一种语言都有一套字的语音、形态意义和结构、词汇特点,描写一种语言只能根据其自身的结构来描写,他的这一主张被称为“描写语言学”和“结构主义”。他把社会生活划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大类的做法也对语言学产生了影响。后来的语言学家把这种方法用于语言学研究,促使了结构语言学派的形成。
另外,博厄斯本人是作为体质人类学讲师受聘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在他之前,学术界对于环境是否影响人类体质特征的遗传问题尚未解决,他在调查各地各国的移民到美国之后的头型变化之后,明确了遗传变异不是固定的因素,它对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性,但是这种是适应性有一定的限度,到一定的时候就稳定下来了。
博厄斯本人学自然科学出生,所以重视自然科学的方法,如古典物理学的归纳法:研究者认为相似的东西,在不同的生活脉络中不一定是相似的,人类学家应按经验现象的实际分布情形分类,而非以既定分类标准强加于现象之上。对现象或资料的分类应是研究的结果,而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且分类还会引起另一个问题,就是研究者的观点往往不是客观中立的。所以因用古典物理学的归纳法。不过他的研究方法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因为他基本只涉及资料搜集,缺少理论建构。克鲁伯批评他并不曾做历史,R.雷德菲尔德认为他“既不写历史,也不建立科学体系”,涂尔干则批评他只会资料搜集,缺少理论建构。
博厄斯还培养了一大批人类学家,这些学生不仅发展了他的思想,有的甚至形成新的派别。确立了人类学在美国学术界的地位。如克鲁伯发展了他的文化类型的概念,威斯勒发展了他的文化区概念。本尼迪克特和米德分别发展了他的文化模式概念、个人和文化关系的研究,并成为心理学派两大主将。此外还有罗维和赫斯科维茨、戈登威赛、雷丁。
参考资料:
[1]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文化研究的历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