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人类学是一个新的人类学研究学科,它不是研究伊斯兰教,而是研究穆斯林如何实践伊斯兰教教义和表述伊斯兰教。像基督教人类学研究一样,发展较快,研究领域较广。
作为研究伊斯兰文化与社会的人类学,可供研究的范围广泛。如西北民族大学满珂在中国东乡族地区研究伊斯兰教与民族、国家、性别的关系等课题。其中,性别课题又有很多方面可以展开研究,这很重要,可以更正一些非穆斯林人士对穆斯林的误解。在大部分的穆斯林社群中的确存在性别歧视的问题,但研究者不是轻易将之视为伊斯兰教的问题,而是作深描分析,满珂就分析了造成东乡族穆斯林社群性别歧视现象的各种因素。值得重视的是,摩洛哥女社会学家莫尼斯的《头巾之外》—书指出,伊斯兰教肯定了男女平等的地位,穆斯林社群的女性歧视是社会制度的问题,而男女的空间隔离不能只以西方文化的中心主义视之。
伊斯兰教强调天课,因此,对伊斯兰教慈善公益事业的伊斯兰人类学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比如,土耳其的葛兰在世界各地推动医疗和教育方面的慈善公益事业,广为人知。
伊斯兰教与政治的关系是伊斯兰人类学一个重要研究内容。伊斯兰教与经济的关系也意涵丰富,涉及范围广泛。例如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与某种商业的关系、清真与商业的关系。在许多伊斯兰教国家,“清真”的概念深深地影响了穆斯林的经济活动,包括伊斯兰银行业。
“9 ·11”事件以来,一此西方人士以为伊斯兰教是一个提倡暴力的宗教,伊斯兰人类学研究学者指出,这是对伊斯兰教的误解和丑化。要了解恐怖主义以及中东和非洲一些国家的纷争和暴力活动的原因,就必须注意殖民地政府和现今的欧美强国在这些地区所实行的政治和军事行动。
目前,“伊斯兰教与文化本土化”是伊斯兰人类学一个重大课题。伊斯兰教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就是在实践本土化的过程。本土化指“伊斯兰教与地方地理和社会环境的文化调适,以及本土认同的形成”,是一个“积极参与和创造”的过程。伊斯兰教受当地文化影响,并用当地文化表述伊斯兰教教义。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阿拉伯和土耳其的伊斯兰文化都各有特点、迥异有别。而在中国,伊斯兰教的本土化表述为“中国化”。
从伊斯兰人类学的角度来说,一个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伊斯兰文化也边界清晰,表现不一。比如,中国的回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的伊斯兰文化就各有不同,甚至回族伊斯兰文化在全国各地也表现不同。各地的穆斯林都过圣纪节、古尔邦节、开斋节等,但有不同教派的阐释以及不同的实践。这并不能说有多种伊斯兰教,只能说有多种伊斯兰地区文化。中国回族历史悠久,其伊斯兰文化经过了长期的本土化,独具中国特色。回族清真寺的建筑物含有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回族穆斯林先贤用儒、释、道思想阐释伊斯兰教。这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象征。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北方民族大学)
来源: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