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义学派的贡献在于:1,指出了与欧洲为中心的文明不同的文明形态,认为不可贬低与欧洲文明不同的文化;2,强调了社会人类学的实地调查和叙述手段,发展了民族志方法,撰写了质量优异的民族志专著;3,开创和发展了社会文化的整体性,建立了现代社会人类学的文化价值观,否定“历史残余论”,为“文化相对论”提供基础;4,强调共时研究和应用导向,把人类学从历史带到现实;5,开创开放式的研讨班教学方式。
而缺陷在于:1,太过强调共时性研究和社会文化的整体性,对社会文化的过程,历史不关心;2,过分强调实证和集体表象的实用性,导致对象征独特性的否认;3,过分强调社会的完美结合和社会一体化,导致无法解释社会中现实和理念的差异,并忽视社会中利益的冲突。
结构—功能论内部有一个变迁过程,1924年到1938年,马林诺夫斯基的经验功能论主导时期,大本营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田野工作在太平洋诸岛,研究主题是生活史(包括家庭、经济、巫术),承接的是弗雷泽和韦斯特马克的课题,关键概念是文化的制度和功能,相关学科史心理学和经济学,强调文化制度对人的生物和心理需求的满足。1939年到1955年,布朗的理性结构论的主导时期,它以布朗为主帅,重心在牛津大学,田野工作在非洲大陆,研究主题是亲属制度和政治结构,相关学科是社会学和政治学,强调的是社会结构的平衡和人与文化对结构的适应。
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在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上存在功能学派的共同点,也存在差别。首先,相同之处在于:1,整体论,把文化看成一个整体,认为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2,功能分析,人类学的主要任务是弄清楚,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维系一个文化系统中所作出的贡献,也就是它的功能;3,非历史论,功能学派所作出的分析是一种共时性的分析,它认为对于很多习俗的历史是不清楚的,与其臆测历史,不如弄清楚习俗在当下社会中的作用,这样就能搞清楚习俗在当下的起源,也即是社会学的起源。其次,不同点在于:1,马林诺夫斯基除了受社会学派的影响,还受到冯特、弗洛伊德等心理学家的影响,导致他除了关注文化、社会之外还关注个人。把生理、心理需求看成是最基本的需求,而社会需求是次生的。不仅探讨社会制度对人的塑造和影响。还看到个人对制度的运用,注意到个人具有能动性,并不是消极地受制度的支配,因此他的功能思想被称为文化功能主义;2,拉德克利夫-布朗受涂尔干的影响较大,他更关心社会制度,认为社会先于个人的存在而存在,不以个人的消亡而消亡。个人不过是占据某个社会位置的个体,因此他关心人的这种社会位置即社会的结构,看到的是社会的制度、结构和功能,因此拉德克利夫-布朗的功能思想被称为结构功能主义思想。
资料来源: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