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研究 > 民族学与人类学 >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  > 详细页面

文化与人格学派:林顿的文化与人格研究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未沫 2019年02月21日 阅读量:

  拉尔夫·林顿(Ralph Linton,1893-1953),美国文化人格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生于费城,1915年在斯沃思莫尔学院获得学士学位。1925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22-1928年在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担任助理馆长。1928—1937年,在威斯康星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等校任教授。另外,他在美洲、非洲以及马达加斯加岛和南太平洋做了广泛的实地考察。作为人类学家,林顿在文化人类学领域,对文化适应、文化心理的研究具有相当的洞见。

  林顿对社会学广泛运用的“身份”(或地位)和“角色”两个概念进行详细的论述,认为,身份就是一个人在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但是,具体到每个人,其身份都是多重的,这就要依据他与他人的关系或他在特点社会关系中的位置而决定;角色是指履行特定身份被认定的权利与义务的行为。不存在没有身份的角色,也不存在没有角色的身份。角色可以分为“归与身份”(不管先天差异和后天能力的不同而指派给的)和“获致身份”(竞争奋斗获得),也可以分为实际和理想角色。社会由个人组成,任何一个人都是一个社会成员,因而在社会中都具有一定的地位从而扮演一定的角色。社会功能正常发挥,依赖于个体之间和个体组成的群体之间的行为模式,实际上也依赖于个体对其身份、角色的正常准确适应。

  林顿认为文化是物质现象以外的后天获得的,本质上是社会心理,以个体为媒介,又超越个人。人格是个体的全部心理特征。关系:文化的性质完全取决于个体的人格以及这些人格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的人格都在与其文化持续不断的联系中发展并产生作用。人格影响文化,文化也影响人格。

  卡迪纳和林顿在他们合著的《社会的心理学新领域》中提出“基本人格”的概念,认为同一民族的人,童年的经历也差不多,所以“人格”也就大体相同,这就形成了整个民族的“基本人格”,而基本人格又决定了这个民族文化的命运。基本人格不同,文化便呈现不同的相识,民族命运也就不同。

  在《家庭的自然史》中对婚姻家庭发表看法。他反对摩尔根的群婚和弗洛伊德的“大家庭”理论,认为人类最早的是男女性吸引建立的配偶型家庭核心部分,由于其存在弊端,很快让位于基于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与各自配偶建立的家庭的联合;其次,经济因素对继嗣原则的选择作用很大。母系继嗣的社会更易离婚,因为除了性满足和生儿育女,其他功能都可以由女方的男性亲属履行;最后,婚姻和家庭不同,婚姻主要是两性的结合,满足性需要和生儿育女。家庭则有更多的功能,还包括除婚姻关系以外的血亲和收养关系。

  林顿还曾与雷德菲尔德、赫斯科维茨成立了文化涵化特别委员会,着重研究两种不同文化的接触、碰撞过程中,文化的移入或适应的特点,这种移入或适应亦可称作涵化。林顿的涵化研究代表性成果就是对“本土主义运动”的分析,这个概念是他首次提出的,他将其定义为“社会成员在复兴或永久保持其文化精华方面,所表现出的有意识和有组织的努力。认为是保护文化是看到自身文化以外的文化,并认为自身文化受到威胁就不再像以前无意识的,而是有意的保护文化。本土主义运动可分为四种类型:(1)信仰复兴型本土主义((2)永久保持型本土主义(3)巫术本土主义(4)理性本土主义。形成本土主义运动的一个共同点,就是相互撞击的文化之间存在某种不平等关系,表现为优越或自卑的态度。

  

资料来源:

  [1]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文化研究的历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百度百科:拉尔夫·林顿

参考资料:

  [1]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04.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