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研究 > 民族学与人类学 >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  > 详细页面

文化与人格学派:许烺光的新心理人类学研究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未沫 2019年02月21日 阅读量:

  新心理人类学派是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重新崛起的人类学派,他们除了继承站[此]前文化与人格学派的研究以外,又展开新的研究课题,侧重于探索人类的心理因素和心理过程是怎样影响其文化实践活动的。如人的学习、感知、智力发展等心理过程的研究,人类族群认同的文化差异研究,文化变迁和民族性研究等。在一批人类学家的积极活动和推动下,这类研究产生了两门新的学科:心理人类学和认知人类学,主要代表人物有许烺光、怀亭等人。

  许烺光是美籍华裔心理人类学家,生于中国辽东半岛的庄河,留学归国曾在云南大学任教,后被邀赴美,1977-1978年任美国人类学会会长。他创建并开拓了心理人类学,曾先后在中国、印度、日本等地区做过田野调查,主要著作有《祖荫下》(1948)、《美国人与中国人》(1953)、《心理人类学》(1962)、《宗族、种姓、俱乐部》(1963)等。

  许烺光认为,人格应当是指个人的一生中与社会文化产生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主张用心理人类学这个概念来指称文化与人格领域。这就是他的研究被称为心理人类学的原因。许烺光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国民性比较研究的继续。他考察了中国、美国、印度以及日本等国家中国民在人格特质上的异同,试图指出这些文化的不同点。

  而对于亲属关系的研究,许烺光提出用“轴”的概念来进行。所谓“轴”就是指父子、夫妻或母子等两个人的关系。按照他的观点,一个家庭体系中总有一个轴表现得特别重要,可称为主轴,如中国的亲属体系的主轴是父子,美国亲属体系主轴是夫妻。中国父子轴的特点:(1)延续性,父子延续、代代相传、香火旺盛。(2)包容性,多子多福,妻妾儿女多。(3)权威性,父对子的权威和子对父的服从和孝顺。(4)非性性,父子同性,忽略两性差异。美国夫妻轴的特点是非延续性、排他性、平等性和突出性征。中美两国主轴的差异不仅影响家庭关系的特点,还影响到了家庭内外的其他关系,从而形成两种文化中的各种差别。

  在《宗族、种姓、俱乐部》中,许烺光进一步扩大研究,对中、美和印度文化进行了比较。他指出任何人都有生物性和社会性需要。社会性需要总是应首先在社会的初始群体——家庭中得到满足,如果这里得不到满足的话,就要到二级群体中去寻找。而不同的文化决定各个社会中不同的二级群体,中国为宗族、印度为种姓、美国为俱乐部。家庭这个出事群体对于中国人最重要,印度次之,美国最小。中国的家庭、宗族培育出了中国人以情境为中心和相互依赖的模式。印度的家庭和种姓制度培育出了印度教徒的以超自然为中心和片面依赖的行为模式。美国则是个人为中心和自我依赖模式。三种文化中家庭与二级群体的不同,造成三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行为规范。血缘是支配宗教的基本原则,等级是支配种姓的基本原则,而契约则是自由社团或俱乐部的重要基础。

  在与人合著的《文化与自我》一书中,他对传统的人格观进行了批评,指出以往的研究常将人格看成是与社会和文化相分离的东西,更多偏重于从心灵最深处采用精神分析法进行研究。他主张建立一种从社会、文化角度研究人格的理论,在该书中他将人格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勾勒成一种多层同心圆模式。认为从内到外分别是第7到0层:7,无意识;6,前意识;5,不可表意识;4,可表意识;3,个人的社会与文化;2,有用的社会与文化;1,更广泛的社会与文化;0,外部世界。7和6是弗洛伊德的,主张3、4层和少许投射到2、5层的,应该是人作为社会人或文化人的核心本体。第3层很重要,包括最亲密的人,应多了解,才能理解人格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资料来源:

  [1]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文化研究的历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参考资料:

  [1]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04.

  [2]许烺光.祖荫下:中国乡村的亲属、人格与社会流动[M].王芃,徐隆德(译).南天书局有限公司.2001-7.

  [3]许烺光.宗族、种姓、俱乐部[M].薛刚(译),尚会鹏(校).华夏出版社.1990-12.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