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师范大学创办于1954年,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6年创立的官立川东师范学堂。学校是一所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高等学府,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重庆市。校园面积2804亩,包括大学城校区、沙坪坝校区和北碚校区。60余年来,学校秉承“自强不息,躬行师道”的重师精神,立足重庆、面向西部、服务全国,突出教师教育特色,构建形成了师范教育和非师范教育“两轮驱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汉语国际教育“三驾马车”,文化传承与创新、决策咨询与公共服务、科技攻关与应用转化“三大板块”协同发展的特色办学格局。
学校拥有“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华文教育基地”“教育部全国职教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师资培训基地(重庆)”;拥有重庆市职业教育测评与师资培养协同创新中心和重庆市普通中小学教师、幼儿教育教师、特殊教育教师、职教师资、管乐师资等多个市级培训示范基地。全国首批部校共建“重庆新闻学院”以及重庆旅游学院、重庆音乐学院、重庆幼儿师范学院、重庆特殊教育学院也依托重师设立。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7000余人,研究生3600余人。专兼任教师1700余人,高级职称教师740余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85%以上。与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内蒙古大学、澳大利亚联邦大学等海内外高校联合开展博士培养。
学校现有17个二级学院,1个独立二级学院,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6个二级学科,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11个市级重点一级学科,涵盖哲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理学等11个学科门类。70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含方向)。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教育部工程中心和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创新团队等5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级卓越教师培养改革项目、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教学科研团队、国家级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等15个,重庆市特色专业建设点、三特专业、三特学科专业群、精品课程和双语课程、教学团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等80个。
办学60余年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十六万余名各类毕业生。一大批毕业生已成为教育、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中坚骨干力量。中科院院士、中国数学会理事长、华罗庚数学奖、陈省身数学奖获得者马志明,“2011感动中国人物”胡忠,“最美乡村教师”曹瑾等是重师毕业生中的杰出代表。
学校把握教育国际化趋势,坚持开放办学,在美国、英国、卢旺达、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举办“孔子学院”“汉语师范学院”,两次获得“孔子学院先进中方合作机构”殊荣。先后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校是国际聋人高等教育网络组织(PEN项目)成员。
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前身为重庆师范学院音乐系,于2004年更名为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近百人,研究生、本专科学生千余人。形成了涵盖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表演、舞蹈学四个本科专业六个方向,以及课程与教学论 (音乐教育方向) 硕士点、音乐教育学、中职硕士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的多层次学科专业体系;设有音乐学系、音乐表演系和舞蹈系及声乐、钢琴、理论、器乐、舞蹈、音乐技能教研室、流行音乐教研室;拥有教育部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重庆市音乐师资培训基地,已为全国培训了1200多名在职音乐教师。
音乐学院实行教学“双选”制度,是教育部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单位,承担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在音乐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23篇之多,多次荣获中央电视台青歌赛金奖以及第24届梅花奖等重大奖项、“五个一工程”奖、群星奖等。
学院重视师生的艺术实践活动,设有合唱团、交响乐团、舞蹈团。学生在艺术实践活动中硕果累累,2009年获得第七届“金钟奖”合唱比赛优秀奖等重大奖项,2012年获得全国声乐比赛合唱组三等奖。
音乐学院国际交流广泛,与佩鲁贾音乐学院、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近5年,互访交流、合作研究、派出进修累计45人次。
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学专业主要课程:芭蕾舞基本训练、古典舞基本训练、中国古典舞身韵、中国古典舞剑袖、中国民族民间舞、舞蹈编导、现代舞技术技巧、舞蹈史、舞蹈解剖学。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到舞蹈专业院校、表演团体、艺术(文化)馆、青少年宫等单位从事中国舞、芭蕾舞、现代舞等舞种的表演、教学及编导工作。
视频欣赏: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宣传片
参考资料:
1.重庆师范大学官网
2.视频引自舞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