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特色村寨 > 大美村寨 > 省份 > 贵州  > 详细页面

格头村

来源: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2022年07月11日 阅读量:

  格头苗寨地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腹地,距雷山县城约40公里,距方祥乡政府14公里,海拔1015米,辖3个村民小组154户577人,主要有罗、杨、李等姓氏。以种稻谷为生,以林木或山药材为辅。全寨四面环山,寨子周围以及约十里的大峡谷中的两边坡上都生长着茂密的国家保护植物――秃杉,故又有“秃杉之乡”的美誉。村容村貌原始古朴,吊脚楼坐落在小河两岸,风景优美,民族风情浓厚淳朴,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是全州环雷公山旅游开发重点村寨,也是古苗疆走廊发展规划中“苗疆十景”项目重点打造的村寨之一。2013年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历史渊源: 格头苗名称“甘丢”,意为住在秃杉枝条下的人家。据格头民间传说,苗族先民从小丹江迁徙过来之时,其中的两位祖先到了格头,看到这里长着许多高大的秃杉,其枝条可以为其遮风挡雨,于是就定居下来,经过漫长的繁衍才形成今天的格头苗寨,建寨约有400多年。相传在一百多年前,村里长着一颗约千年树龄的特大秃杉王,村里老人说树比谷仓还大。树的四方长着长长的枝桠往下坠,把半个村子都遮盖住了,自然垂下的茂密枝桠,苗话叫“甘节丢”,简称为“甘丢”,汉语谐音叫格头。这棵稀有的秃杉,树老致枯,早于百年前倒下,根迹尚见。

  文化特征: 格头寨建有136栋民房都是古老的“干栏”式吊脚楼,现存最早的木房和粮仓建于1901年,由此可见,格头寨建寨至少有100年以上;苗族服饰刺绣工艺独具特色;格头地处国家级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地带,境内森林覆盖率达 79%。格头是目前我国仅存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孓遗植物、国家二类保护植物,有林中“活化石”之称的秃杉群,一亩地中占有胸径在40—100厘米的大棵秃杉有10-20棵之多,因此,格头苗寨文化彰显了苗族“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和“道法自然”的哲学观,他们用自制的“舂碓响声”吓跑野兽防治兽害之举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最好注脚。

  格头说唱文化丰富有神话传说、古歌、嘎百福歌、酒歌、巫词等。保存有完整的高排芦笙舞、板凳舞等。格头民族节日众多,除了与县内其它村寨一起过吃新节、苗年节等外,还保存了全县唯一的狗年节(每年腊月狗天)。

  

  资料来源: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