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民族乡村振兴计划启动仪式暨“双百村结对行动”动员部署会。 浙江省民宗委供图
2018年8月1日,骄阳似火,一个让浙江全省民族乡村振奋的会议——全省实施民族乡村振兴计划启动仪式暨“双百村结对行动”动员部署会在丽水召开。会议明确提出:到2019年,要在浙江443个民族村中全面消除集体经济收入低于10万元的薄弱村;到2021年,443个民族村入均年经营性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
“没有民族乡村振兴就没有浙江全省的乡村振兴,要对民族乡村振兴多一点政策倾斜、多一点资金支持,乡村振兴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浙江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熊建平如是说。
在这场脱贫攻坚的硬仗中,浙江省宗教界秉承“慈爱慈行 共帮共创”的宗旨,在“双百村结对”工作体系下,结对帮扶民族乡村中的40个村,以每年每村不少于20万元帮扶资金的要求,开展振兴帮扶。
“双百村结对行动”是什么
“双百村结对行动”明确从2018年至2022年,浙江省100个统战成员单位每年结对100个民族村,每年筹集社会资金20万元左右帮扶民族村发展,通过项目帮扶等方式,帮助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
据了解,近年来浙江省统战系统围绕民族乡村的帮扶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内引外联,推动全省初步构建了政策差别扶持、区域“山海协作”、社会鼎力支持等“三位一体”的帮扶机制。至2017年底,浙江省统战系统通过两轮帮扶行动计划,共结对帮扶民族村100个,实施帮扶项目365个,落实帮扶资金4050.34万元,引进人才270名,引进技术48项,举办各类培训班258期12800人次,组织劳务输出3865人次,资助贫困群众、学生3306名。浙江省民宗委从2014-2016年,连续三年组织全省宗教界开展“五水共治·五教同行”宗教慈善活动,共募集资金2800多万元,帮助100个民族村开展农村水环境治理。这些帮扶举措为民族乡村发展提供了精准的外力支持,取得了良好的帮扶成效,提振了民族乡村发展的信心。
在启动“双百村结对行动”前期,浙江省委统战部联合省民宗委、省工商联、省消除薄弱村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农业厅)以及杭州、温州、湖州、金华、衢州、丽水等6个地市,对全省443个民族村开展了全面的摸排,经过分析遴选,确定了172个集体经济收入特别是经营性收入较为落后、但具备一定开发资源条件的民族村,作为本次帮扶的对象村。其中,60个村由省委统战部负责动员各民主党派省委会、省社院、省侨联、省海联会、省光彩会、省知联会以及各市委统战部共同结对帮扶;40个村纳入省民宗委牵头组织的“慈爱慈行·共帮共创”宗教慈善精准帮扶民族村活动;另外72个村由省工商联动员民营企业通过项目帮扶等方式,开展结对帮扶。
不让一个同胞掉队
“桐庐县横村镇湾下村,杭州市佛协20万元”“武义县柳城畲族镇车门村,浙江省基督教两会20万元”“龙游县詹家镇浦山村,浙江省天主教两会20万元”……浙江省宗教慈善精准帮扶民族村活动结对方案中,清晰地记录了宗教团体及捐助善款的金额。这一串串数字不仅是浙江省宗教团体对民族同胞的深情厚谊,更承载了民族乡村脱贫向富的殷切希望。
惠明寺村位于丽水市景宁县城东南方向敕木山北坡,因村内千年名寺惠明寺而得名,是“中华名茶”金奖惠明茶主要产地。该村有农户103户、315人,其中畲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是景宁县环敕木山畲族主要聚居区之一。
近年来,在浙江省民宗委领导的结对帮扶下,全省民族乡村遵循乡村振兴的战略规划,打造“禅茶文化”,已呈现出“生态美、经济强、群众富”的新面貌。
在浙江省民宗委的牵线搭桥下,自2018年起,台州市佛教协会将连续4年每年向惠明寺村投入20万元的善款用于村级公共事业建设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第一年20万元结对善款用于促进民生改善,完善乡村振兴基础设施。一是实施村庄公共区域“亮化”工程,为全村新增55盏路灯;二是完善畲族群众人居环境水平,新建岗尾自然村350余米户与户之间道路硬化工程。
“现在村庄更敞亮了,道路也更加平坦、开阔了,我们高山上的‘山哈’也深深地感受了新时代带来的变化及幸福。”村里雷大妈笑呵呵地说。
据浙江省民宗委民族一处介绍,为全面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步实现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浙江省民宗委自2017年起,组织开展了“慈爱慈行·共帮共创”宗教慈善精准帮扶民族村活动。活动开展以来,浙江省宗教界广泛开展宗教慈善资金募捐,帮助民族村深化帮扶工作,在民族乡村低收入群众增收致富、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提升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帮扶推进作用。
帮共创,为民族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民族乡村振兴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在这场战役中,来自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帮共创,助力民族乡村走向振兴。
江山村是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西坑畲族镇的一个小山村,全村共有11个村民小组、226户、615人,其中畲族230人。江山村地处高山且交通不便,村庄封闭落后贫穷,村集体收入、人均纯收入微薄。由于生活贫困,年轻人往往外出打工,留守的大都是老弱病残的村民,村庄发展更是难上加难。
2013年江山村被纳入新一轮少数民族低收入群众增收帮扶行动计划,杭州市佛教协会无偿支助该村帮扶资金10万元,帮助其修缮加固了八石山塘、储备饮用水,解决饮用水问题以及120亩左右的农田灌溉问题。
想致富先修路。2015年,杭州市佛教协会帮扶资金10万元,结合扶贫资金31万元,投入合计41万元完成了从江山村村委会到国山1.3公里的道路硬化工程,解决了4个自然村村民的出行难问题,村民买卖农作物从此也更加便利。
2016年,杭州市佛教协会帮扶资金10万元,用于岩头垄至坑头至百龙药材基地1.6公里的道路硬化工程。该工程让原本一个小时的山路行变为15分钟的公路行,给6个自然村村民的交通出行、农田灌溉、药材种植、运输等带来了极大便利,让与世隔绝的江山民族村实现了村村通、路路顺。
2017年,浙江省天主教两会无偿资助江山村20万元,用于村委会办公楼的修缮以及村委会至避灾中心的道路硬化工程。
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中华民族振兴的大计。浙江统战部副部长、省民宗委主任楼炳文表示,未来浙江省民族乡村振兴的路子是“四车道”:一是把浙江民族乡村建设成为共同富裕的样本。到2022年,把全省民族乡村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生态优美、风情浓郁的美丽民族乡村;二是把浙江民族乡村建设成为美丽花园的样本。根据浙江省委提出的“大花园”建设战略目标,推动全省民族乡村山水与城乡融为一体、自然与文化相得益彰,建设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三是把浙江民族乡村建设成为社会文明的样本,传承和弘扬优秀少数民族文化,建设文明民族乡村;四是把浙江民族乡村建设成为幸福生活的样本。坚持把保障和增进少数民族群众的福祉作为民族乡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交通、教育、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方面进一步实施倾斜政策。
全面实施民族乡村振兴计划,是一篇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大文章”。浙江宗教界正秉承“全面实现小康,一个都不能少”的理念,助力民族乡村走上有浙江特色的振兴发展之路。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