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特色村寨 > 特色村寨研究  > 详细页面

民族建筑大有希望 ——喜看古城换新貌 祝愿康巴更幸福

来源: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 作者:李先逵 2017年12月08日 阅读量:

  这次论坛主题是康巴建筑文化,也总结了昌都的建设经验,还有来自青海、云南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专家,以及昌都地区很多县市的领导,共同来讨论、学习和交流民族地区的建筑文化传承和现代化建设的结合。十多位嘉宾的发言都很精彩,从各自的领域和专业角度探讨了我们中国的现代建筑特别是民族地方建筑如何发展,就我们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了交流,应当说内容非常的丰富。在这样短的时间内,我们开了这么一个高效的交流会,这是源于大家共同的努力。

  在这里我要强调一点,我们是在“昌都首届三江茶马文化艺术节”同步举办这次“中国康巴建筑文化复兴与实践——昌都国际论坛”,我就有一个特别的感受。以前很多地方都举办过文化艺术节,包括中央一级也办过,但把建筑文化当做文化艺术节的一个内容,我感觉可能还是第一次,所以说是首创,把建筑文化纳入了文化艺术节,是很了不起的,很有眼光的。一般来说文化艺术节歌舞比较多,学术论坛也有,但把建筑文化纳入进来、承认建筑文化也是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文化界可能感到很新奇,对建筑界也是一种期望或说奖项,这次在昌都变成了现实。这样的一个举措,我们应该感谢昌都市的书记、市长为首的党政领导班子,具有战略的眼光、广阔的胸怀、深厚的智慧。使我们建筑界的朋友们,在这里既欣赏到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歌舞表演,也交流了在建筑艺术上的心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是我们建筑界同行们开阔眼界的机会。

  通过对文化艺术节其他艺术形式的观摩,我们把它们艺术元素融入到建筑艺术中来,这也是我们建筑师、规划师应当努力的一个方向。所以这里应再次感谢昌都市的各级领导,这是我的一点体会。这是全国首创,我们再次呼吁,应该向昌都政府、昌都人民学习,建筑艺术也能够在其他地区的文化艺术活动中得到体现,这是其一。

  第二呢,通过论坛我也感到代表们共同一致的看法,即充分肯定我们昌都在短短3年当中,通过他们辛勤的劳动,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把我们昌都古城变成了一个崭新的、具有浓郁康巴藏族建筑文化特征的现代化新城,展现在我们面前,成就是非常巨大的。用图嘎主席的话说,短短3年跨越了几十年。从历史的长河来看,这3年的成就甚至超过了昌都570年历史的成就,这是有目共睹的。通过我们的参观学习,特别是昌都新城、茶马古城等,整个城市的面貌使我们非常感动,这个在民族地区可能也是不多的。这样集中的表现,且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也是可敬可贺的。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体会,这个成绩应得到充分肯定。应该向全国推广宣传。

  第三点,在我们回顾、总结所介绍的经验中,有一点就是民族地区也包括汉族地区,如何来贯彻中央的指示。习总书记最近几年连续对我们城乡建设发出重要指示,在我们昌都地区得到了落实。总结它的经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留住我们的乡愁。昌都的新城建设就是从留住乡愁这个出发点开始的。把这么丰富的藏族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当中,就是基于留住乡愁这样一个出发点。这是我们感到中央指示、习总书记的指示的英明,更使我们感到,留住乡愁实际上就是挖掘我们本土的、民族的传统文化基因和要素,和它的文化精神。我们很多专家学者都体现了这一点,也充分反映了现代中国城乡建设中,如何把乡愁所体现的历史文化基因和文化精神,结合到我们规划设计当中,延续到我们的城市文脉当中,成为现代城市人民生活精神的需要,精神和文化品位的反映。这不仅仅是记住乡愁的表面现象,反映了我们现代生活的精神需求。特别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提出的树立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建立文化自信心的表现,这是中华民族新的历史任务。记住乡愁不是简单的建筑设计问题,还要作为民族的一个神圣使命。以建筑文化来体现中华文化的自信。这方面,习主席的指示非常重要。

  过去我们的城市出现了奇奇怪怪的建筑,大型的公共建筑基本上是外国人包揽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博大精深体现在哪里?这完全是没有文化自信心的表现。我们中国经济总量已经排在世界第二位,但是文化的牌打不出去,我们如果软实力不行,那这个民族就不行。我们应该认识到一个民族文化的力量应该高于经济的力量,最终还是文化力量的展示。因此对于记住乡愁,我们还要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

  第四点,要明确我们城市发展的方向,通过昌都的新城建设给我们这样一种启示,这条道路给我们指出来了,就是把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的时代精神结合,走我们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建设之路,也是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的城市与建筑,这是很早就提出来一个希望或要求,但是真正付诸行动的还不多。而且对这种说法学术界也还没形成共识。要体现中国特色、同时又是现代化的城市建设道路,我们目前还缺乏真正的榜样,因为大家看到的都是千城一面、都是西方化的,实际上按照西方模式建设我们的城市,有很多教训,今天就不展开说了。所以要认真的确立一个基本方向,中国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和现代化建筑,必须要走一条体现中国特色的道路。作为民族地区,就是要体现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1999年在北京召开的第20届世界建筑大会发表了《北京宣言》,提出了“二十一世纪建筑”,它是什么呢?是地域建筑现代化和现代建筑地域化。这是二十一世纪世界建筑的发展方向。但是落实到中国,目前还没有成为各个地区行动的指南。因此昌都的建设,是进一步贯彻《北京宣言》的实际作品,尽管还是初步的,但是这个方向和路径是得到大家认定的。刚才唐(孝祥)教授从建筑美学角度,阐述了它的重要性,我们中国人对建筑的理解与西方人有很大的不一样。西方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石头的史书”等,定义也很多。那我们中国来说对建筑理解是三句话,建筑首先是“人们生活的空间文化的容器”;第二是建筑是“时代文明的综合结晶”,综合反映这个时代的各个方面;第三建筑是“人类创造的最大的工艺品”,工艺品就是要又好看又好用,人类创造的工艺品中没有什么比建筑更大了。因此,我们中国人对建筑又有自己的理解,《黄帝宅经》上说,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即住宅是天地阴阳之气汇合的地方,是人际关系和道德规范存在的生活模式,这个解释是全世界其他任何文化不可能解释的,只有中国人有这种对建筑的哲学的定义,它不是具象定义而是哲学定义,说到了建筑的本质。中国人讲究阴阳平衡才不生病,房子也要阴阳合德,是阴阳平衡的地方。另外建筑必须合乎道德规范。中国人对建筑的理解也是对世界的一大贡献。

  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化道路,就应该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找它的文化基因,找它的精髓。

  习近平主席在很多讲话中,运用了大量的中国名言、警句、典故,用了新的时代精神去理解它,焕发了新的生命,让我们的文物活起来,要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文化品位。建筑文化也一样,我们要认定这条基本的方向,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一定要走下去。

  我们各个民族地区包括汉族地区的建设,一定要和本土的地域文化结合起来,用时代精神去体现它。昌都新城建设给我们的这个启示也是很重要的。

  最后一点,对今后提点建议。这次论坛是首次讨论康巴建筑文化,希望能从这里为起点,更加深化、更加发展、更加成熟,我提这么几条建议:

  1、加强基础研究,总结历史经验。我们现在的改造更多的是“穿衣戴帽”,虽然也显示了价值,但这是相对初步的。我们还要继续对乡愁深挖下去。习主席讲话中说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各个地区政府在落实新型城镇化会议精神中也在探讨,如何在规划中体现“留住乡愁”。乡愁到底是什么,我们的乡愁到底还有哪些没认识到的,我们对乡愁到底研究深了没有,读懂了没有。因此要很好地加强基础研究,总结历史经验。我们历史上还有哪些优秀的文化我们没学到手,我们把历史文化遗产看懂没有,了解吃透了没有,好在哪里?我跟马(陵田)市长也交流过,还可以搞专题来研究。比如说我们昌都地区,康巴民居的类型和特色,到底是什么。我们展示了很多图片,很精彩,那么从表像深入,应更深地总结它的特征、类型和文化特色,这个就是很好的课题,把昌都的康巴民居好好研究一番。

  我们康巴地区很大,从青海的玉树、西藏的昌都到四川的甘孜,云南的迪庆等等,可以首先把昌都地区的研究一下,借鉴一些东西。第二个就是昌都的喇嘛教寺庙建筑,到底有什么特色。与拉萨的布达拉宫、大昭寺等的建筑有什么不同。继而总结藏传佛教的传统建筑艺术好在哪里,哪些可用于现代建设。第三个乡村的聚落的人居环境,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上一次我们去林芝沿途看了很多藏寨,我非常感动,在那么严酷雪域高原的自然环境下,他们把自己藏寨周围环境经营的很好,特别是九十九道拐很多藏寨非常的生态,周围环境结合起来非常美丽,人居环境的经验非常值得学习。

  我觉得这样的三个基础课题,能不能深化,从中提取历史经验供我们现代学习。这是第一点

  2、第二点是挖掘文化内涵,提高理论认识,把传统的文化在理论上加以提升,把它的价值再一次发掘,这个工作就会使我们的论坛的学术精神得到更发扬光大,这些课题可以为后人提供很多文献,也为建设提供理论性依据,丰富我们的理论认识,也是向社会普及我们建筑科学的依据。

  3、第三点是明确指导思想,创造康巴新藏风建筑,这是我们提出的要奋斗的目标。明确指导思想,我个人看法是三句话,一传承二结合三体现。一传承的是天人合一、融于自然,延续城市文脉。两个结合是,继承与发展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三个体现,体现我们的“地域特征”,“民族特色”,“时代风貌”。这就是我们的指导思想。

  什么叫创造康巴地区新藏风建筑,我有这么个定义大家看看对不对。就是用现代设计手法,去表现雪域高原的地域风情,和康巴藏族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品位,就是康巴新藏风建筑。就是我们今天昌都所需要的城市新建筑。我们打出这样一个响亮口号,确定这样一个奋斗方向。就像西安,从全国来讲,作为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建设,做的最好的。西安很早就有一批以张锦秋院士为代表的团队,经过他们十多年近二十年的努力,打出了创造新唐风的西安现代城市建设局面。

  正如昌都,我们开始就迈出了正确的第一步,我们把它深化发展下去,打出我们自己的口号,我相信一定会做出更大更辉煌册成就。最后,我以一首打油诗做结束:

  四方宾朋汇昌都,

  建筑论坛绘蓝图。

  喜看古城换新貌,

  祝愿康巴更幸福。

  谢谢大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