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医药 > 其他民族医药  > 详细页面

壮医:针疗法

来源:民族医研院 作者:唐丽 2017年12月12日 阅读量:

  壮医针法是壮族民间常用的一类外治疗法,考古资料表明,壮医诊疗法可追溯至石器时代,已有几千年历史,至今仍广泛应用于壮医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壮医针疗法内涵丰富,种类众多,包括十几种之多,如火针疗法、针挑疗法、刺血疗法、麝香针疗法、陶针疗法、油针疗法、耳针疗法、皮肤针疗法、挑痧疗法、挑疳疗法、挑痔疗法、颅针疗法、跖针疗法等。

  (1)针挑疗法

  针挑疗法是用针具通过挑刺体表一定部位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整治疗方法。针具多为大号缝衣针、三棱针等,施治时根据病症选择体表上某些部位或穴位,运用不同手法挑破其浅层皮肤或挑出皮下纤维而达到治疗效果。壮医认为,通过针挑龙路、火路的体表网结,达到疏经髓之滞,鼓舞正气,逐毒外出的作用。壮医针挑疗法适用范围防范,一般疾病均可治疗,尤其对痧症、痹症(风湿性关节炎)、四肢关节疼痛或僵直、腰痛、跌打损伤、肌肤麻木等疗效更为显著。壮医针挑操作手法多样,首先选好针挑点,根据病症选择穴位或体表上的病理阳性反应点,常规消毒后,用针对准反应点下针,具体手法有:浅挑、深挑、疾挑、慢挑、轻挑、重挑、跃挑和摇挑等,针挑方式有点挑、行挑、丛挑、环挑、散挑和排挑等。一般一个针挑点可反复挑几次,挑后用碘酒和酒精消毒创口。对于出血性疾病或有出血倾向者慎用此法,极度虚弱或不愿接受针挑治疗者慎用或不用此法。

  (2)火针疗法

  火针疗法是将烧红的针尖迅速刺入体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常用的火针疗法有三种。①取长l0~15厘米钢线(比缝衣针略粗),一端磨尖,一端安装木柄,即成火针。使用时,以棉花加少许硫磺粉卷于针尖上,蘸茶油或花生油,点燃烧热,待火熄后,迅速点刺在治疗部位上。此法常用于治疗淋巴结核、胃痛、腰腿痛等病症。②取l0号或12号注射针头装上木柄即成火针。方法是先用笔在结核部位划出结核大小,常规消毒,用1%普鲁卡因局部麻醉约3分钟后,将火针置于酒精灯上烧红,然后迅速刺入结核部位,先刺周围一圈,再于中间刺若干针,刺后涂以少许消炎膏。③取3根3号缝衣针呈品字形固定在直径约0.8厘米的小圆木或铁质圆管上,露出针尖约0.5厘米,即成火针。

  (3)麝香针疗法

  麝香针疗法是火针疗法类的具体疗法之一。壮医麝香针又称麝针,是取麝香、菊艾、菖蒲、辣蓼、草果、独瓣大蒜各适量,阴干或微火烘干后,用一块20厘米见方的棉布将上药包裹扎紧如鸡蛋大,包裹时插上缝衣针作针头,用竹筷或竹竿作针柄,扎紧即成。使用时须配备灯盏一只,山羊角(或别的动物角)制成的角筒若干个,灯芯草和桐油各适量。该法施疗时将麝香针头置桐油灯或茶油灯上烧,待针头发热微红后,迅速频频扎刺患者疼痛部位皮肤,针头冷却后继续烧热再刺,如此反复操作,针刺深度以穿透真皮为度,一般每平方厘米刺5~10针。针疗后,用角筒在针刺部位角疗吸拔,一般针刺部位需角疗1~2遍,角疗时间以10分钟左右为宜。

  壮医麝香针疗法适用于:①对风湿之毒引起的关节肢体酸胀疼痛、麻木、关节屈伸不利等疗效较好,一般用一至两次即可收到明显效果。若为游走性风湿,应注意其走窜性,针刺前先于疼痛部位的上端和下端用细绳扎紧,防其走窜,再行针刺,以角筒吸拔后再解开细绳。若次日发现风湿已走窜于别的部位,即在新的疼痛部位如法施治,如此穷追不舍,直至完全治愈。②久病风湿、肢体不能屈伸,甚则瘫痪在床者,在拘挛关节处皮肤针刺,再用生姜烤热后在针刺部位搓擦,至患处皮肤发热时,用角筒吸拔,拔出毒气。并配合用断肠苗、宽筋藤、过江龙等煮水外洗,每日一次或多次。③对陈旧性跌打外伤或刀枪伤,常在阴雨天气发作者,轻则酸胀不适,重者疼痛难忍,关节屈伸不利等情况,也可以用麝香针疗法。

  (4)陶针疗法  

  陶针疗法是用陶瓷片敲碎或磨制成针状的用具,在体表相应的穴位按压或刺割至皮下出血,以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施疗时操作方法多样,按刺激方式方法,分点刺、排刺、行刺、环刺、丛刺、散刺、集中刺及扩散刺等。按刺激的强弱,则分有重刺、轻刺、中刺、放血刺、挑疳刺等类别。凡热证、表证、阳证及上部或气分病,用补虚泻实,重上轻下手法;寒证、里证、阴证及下部或血分病,用泻实补虚,重下轻上手法;寒热交错、虚实相兼、半表半里及偏于中部之病,则用中部平刺、两胁轻刺手法。刺后用碘酒、酒精或生姜片消毒即可。此法常用于治疗小儿夜啼、中风、中暑、急慢性惊风等病证。

  (5)皮肤针疗法

  皮肤针又称梅花针,是用针在浅表皮肤叩刺龙路、火路表浅网络以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梅花针可购买亦可自制,可用68枚不锈钢针集成一束,固定于针柄一端,针柄可用竹棒或木棒制成,露出针尖,其针排列为圆形梅花状,故称梅花针。施疗时所选刺激部位主要有三种:①循路叩刺,即依循龙路、火路的循行路线叩刺,如项背腰骶部循路叩刺。②循点叩刺,即依据龙路、火路网结(穴位)的主治症进行叩刺,常用各种特定穴位,如夹脊穴等。③局部叩刺,即取局部病变部位进行散刺、围刺,用于跌打损伤的局部瘀肿疼痛等。刺激强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刺激三种。该疗法适于治疗头痛、肋痛、脊背痛、腰痛、皮肤麻木、神经性皮炎、失眠、消化不良、顽癣、斑秃等。局部皮肤有创伤、溃烂者不宜使用该疗法。

  (6)神针疗法

  神针疗法即微型刀针疗法,是采用微型刀针,选择压痛最明显点入针,然后行小剥离给予强刺激而达到治病效果的治疗方法。微型刀针选用不锈钢材料制成。长度有65毫米和80毫米两种规格,直径约10毫米,刀体粗1毫米,刀针分为柄、体、尖三部分,刀柄呈扁方形。一般颈、胸、背、关节选用短刀针,臀、腰等处用长刀针。使用方法:常规消毒压痛区,选择压痛点最明显处入针,针与皮肤呈45度刺入,经皮肤、皮下组织、筋膜、肌肉或骨膜,当刀针刺入病变区时针感最强(酸胀感),并放射至相应部位,此时即停止进针,将针向上下左右方向摇动作小剥离后即可拔针,拔针后在入针处加压片刻以防渗血。该疗法适用于治疗各类急、慢性损伤所致的疼痛、非感染性四肢关节痛等病证。

  (7)旋乾转坤针法

  旋乾转坤针法是壮医的一种传统金针疗法。该法遵循壮医针砭石法“轻刺阳证、重刺阴证、平刺和中”的实践经验,以轻飏、凝重两种基本手法交互运用,组成三度运针节度。基本手法:先审证、选经、取穴。然后用直式或横式执针法进针,得气后再按下述法度运针:①旋乾:旋针用力要轻,旋动较速,运针浑圆。以针柄悬穴无所阻,柄端必能在小幅度内摆动,术者可导之划成虚圆,进退少许,出入矫捷,多用轻旋,功力轻飓而温和。以回旋9次为一度,一个旋乾度用一长画“—”(即乾爻)表示。②转坤:转针用力较重,转动要缓,运针直方,以针柄有一复压支点,柄端抵实不致摇动,但针尖在穴位内反复小幅度摆动,术者可导之指间四隅而划正方,进退少许,升降顿挫,多用重转。以回转6次为一度,一个转坤度用两短画“--”(即坤爻)表示。同时还将这两种手法与八卦爻象配合,组成三度八法。该法主治怔忡、痼痹等疾病。

  (8)颅针疗法

  颅针疗法是根据壮医“巧坞”网络系统分布,以发旋穴为中心,采取颅外定穴,以治脏腑气血躯肢百节之病的一种特殊疗法。

  (9)跖针疗法

  跖针疗法是根据壮医脉络分布及跖面网络点与脏腑相关理论,针刺足跖六十六个穴位点而达到治疗效果的一种治疗方法。此法主治五脏六腑、头面、躯干、肢体各种疾病,如针刺跖心的症根、瘕根、积根、块根等穴,对一些奇难杂症的治疗有独到之处。

  (10)耳针疗法  

  耳针疗法是通过刺激耳郭或某耳穴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壮医临床使用耳针疗法共有十八种,常用的有毫针法、压丸法、放血法、药物注射法等四种。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麦粒肿、牙痛、神经衰弱、痛经、胃痛等病症。

  (11)油针疗法

  制作油针的方法为:用普通缝衣针穿过包邮麝香等药物的小包,露出针尖,尾端插入一根小木枝中作针柄,即成油针。使用时,将油针置于桐油灯上烧至烫手后,迅速轻轻地刺入治疗点。操作时刺入约半粒米的深度,每个穴位刺35刺,隔天1次,一般5次为1疗程。该疗法适用于治疗风湿痛、慢性支气管炎、腰痛等病症。广西崇左县壮医文氏家传五代油针疗法医技独特,疗效显著。

  (12)掌针疗法

  掌针疗法对掌面、掌背的88个网点进进行针刺,以疏龙路、火路“嘘”、“勒”之瘀滞,调节天人地三气同步平衡,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的一种治疗方法。壮医认为人体龙路、火路在手部掌面、掌背形成网络点,并与脏腑相关。针刺掌面指节的“咪心头”、“咪钵”、“咪隆”、“咪叠”、“咪腰”等网络点以调节脏腑功能为主;针刺掌背天、人、地三部(上、中、下三部)网络点以治疗形体肢节病症为主。

  (13)刺血疗法

  刺血疗法是用针刺人体表的某些穴位,运用挤压或拔罐等方法使针眼出血,从而达到治病效果的一种外治疗法。刺血疗法器具主要为缝衣针、三棱针、陶瓷针等针具。施疗时,首先根据不同的疾病选择适宜的刺血穴位(如跌打损伤可在淤斑块的中心及其边缘或上下左右取放血点),常规消毒皮肤和针具;手拇指、食指持针,中指夹住针尖部,露出针尖1~2厘米,迅速进针,深度0.3~厘米左右,快进快出,在每个针孔挤血或拔罐吸血,之后以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止血。该法常用于治疗各种痧病、闭合性跌打损伤、外感发热、腰腿痛等。

  (14)挑痧疗法

  挑痧疗法是通过挑刺人体一定部位,从皮下挤出点滴瘀血,从而治疗痧症的一种治疗方法。方法是用左手食指和拇指,将治疗部位皮肤捏起,右手持缝衣钊刺入提起部位皮肤深层,然后将针尖向皮肤外挑出细丝样组织,用刀月将细丝切断,每次挑切5~7条即可,挑毕在挑切部位敷上少许火柴头(研粉)。壮医用于治疗痧症的挑点差异很大,很多壮医依据个人经验选择挑痧位点。本法适用于治疗各种痧症,如宿痧、暗痧、郁痧、红毛痧等。

  (15)挑疳疗法

  挑疳疗法专治小儿疳积。挑疳常用调点部位以四缝点、疳积点为主。四缝点位于手第2、3、4、5指第1、2指关节腹面横纹正中。主治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小儿原因不明的慢性营养不良。疳积点:在手第2、3、4、5指第1指节腹面正中,作用与四缝点相同,但疗效较强。除四缝点、疳积点外,还可选挑长强、大椎、足三里等。操作方法:首先常规消毒挑点及针具。四缝点用挑挤法,疳积点用挑湿(脂)法,以挤出少许黄色粘液为宜。轻病者只挑四缝点即可。如一次未愈,隔一周后再挑一次,多数患儿挑一二次即可。若病较重,体质虚弱,病程长者,可挑加灸,或加壮药调理谷道咪隆、咪胴功能。

  (16)挑痔疗法

  挑痔疗法常用于治疗炎性外痔、肛门瘙痒、轻度脱肛等病证。方法是,首先在腰骶部寻找挑点,挑点特征:形似丘疹,稍突起或不突起皮肤,如针头大小,圆形,略带光泽,颜色为灰白色、棕褐色或淡红色不等,压之不褪色。所选挑点要与色素痣、色素斑、毛囊炎相鉴别。常规消毒体表和针具后,以缝衣针或三棱针将挑治部位的表皮纵行挑破0.1~0.2厘米。然后深入表皮下挑,将皮下白色纤维样物均挑断。病人稍疼痛,一般不出血。挑到一定程度,有阻力感或出血时,则为挑尽。挑尽后,用碘酒消毒,贴上1平方厘米胶布即可,1次不愈者,隔1~2周再行挑治。该方法施疗时要注意消毒,无菌操作,术后嘱病人注意局部清洁,防止感染。针头应原口进原口出,切忌在创口下乱刺乱戳。挑治后一周内不宜做重体力劳动,不能吃刺激性食物。对孕妇、严重心脏病和身体过度虚弱者应慎用此方法。

  (17)温刮缚扎刺法  

  温刮缚扎刺法为壮族民间治疗痧病的一种常用疗法。其操作方法是:患者正坐或侧卧,暴露胸背部及上肢,术者站在患者的左侧或右侧,两手分别在胸背部由轻而重、山下至上均匀地刮,至皮肤微红润为宜,继而刮至肩肘部,然后以浸过油烘热(适度)的纱布自肩部环绕缚扎至距指端1~3厘米处,用生姜或老蒜消毒指端皮肤,以三棱剖针刺放血少许,松开纱布按摩缚扎处3分钟,接着用烘热的桐油擦胸口(膻中穴)和足心(涌泉穴),最后用艾条温和灸此两穴,令全身微微出汗为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