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民族博物馆(以下称“本馆”)地处海南省五指山市,其前身为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1986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是收藏、研究和展示海南少数民族文物的窗口单位,肩负着传承海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重任。自对外开放以来,特别是免费开放后,本馆以弘扬海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为己任,通过民族博物馆这个载体,不仅有效地挖掘和保护了海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使丰富的海南少数民族文化得到延续和传承,为传播民族文化,增进民族交流,展示民族精神,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海南文博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被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优秀地县级博物馆”称号,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海南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琼州百景”之一,已成为传播海南少数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曾称赞“通什(2001年更名为五指山市)有一个很漂亮的博物馆”。
然而,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不断深入,我馆传统的宣教手段和形式日显滞后,无论是从陈列展示到对外宣传教育等工作模式,已不能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新的形势与机遇面前表现出它的不相适应性,作为收藏、研究和展示海南少数民族历史文物的载体,肩负着弘扬海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神圣使命,如何立足自身特色,顺应社会要求,把握时代脉搏,从陈列展示中充分发挥民族博物馆的社会宣教作用,把突出民族性、体现地域性、彰显特色性、表现鲜活性作为工作要点,努力把本馆建成传播海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实现我馆的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以为,围绕“文化交流、民族团结、服务大众”主题,宣教模式可多样化,以下是本馆开展宣教工作的新思考、新尝试。
一、立足馆情,突出特色
我馆现有文物近三万件(套),每一件藏品都与海南的社会历史,尤其是与海南世居少数民族黎族、海南苗族、海南回族的生产生活习俗息息相关,都记载和诠释着海南少数民族历史生活的轨迹,作为收集、研究和展示海南少数民族历史文物为主的文化实体,丰富的海南少数民族馆藏文物就是本馆自己的品牌和个性。特色是文化的生命力,本馆长期收集的民族文物藏品,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海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聚宝盆”。从黎族织锦到苗族蜡染,从独木器物到编织用具,从陶瓷到石器物品,都是其核心的看点和亮点。为此,本馆以“突出特色”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陈列展示、对外宣传着手,立足自身藏品优势,挖掘展品本身的广度和深度,展示出文物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文化外延和文化渊源以及彼此之间联系而形成的文化体系,策划有特色的基本陈列展览。
在未改陈布展之前,本馆仍沿袭地方综合性博物馆传统的陈列展示模式,以海南通史作为基本陈列内容的主线,不仅海南少数民族特色的主题没有彰显出来,而且在形式上较单调呆板。对此,本馆2011年利用重新对外免费开放的契机,结合馆藏民族文物丰富的特点,把基本陈列作为我馆工作的中心来抓,充分挖掘和发挥特色优势,办特色化的展陈模式,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办馆风格。基于这一陈列理念,本馆对原有的陈列展览进行大规模改造,重新制定陈列设计大纲,在展览效果上,不断寻求丰富多彩的陈列内容和表现形式,既注重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又增加我馆的娱乐和文化休闲功能,无论是从陈列大纲撰写、内容确定,还是艺术效果、展示形式到实物制作、展品布置等各个环节,都进行了详细研究,大胆创新。例如在陈列内容上,着重突出黎族龙被、黎族独木皮鼓、独木舟、渡水葫芦、黎族织锦机、苗族织绣、苗族鹿皮独木鼓、回族伊斯兰古墓碑等具有代表性的黎、苗、回族传统文化遗产,力求形成一个突出海南少数民族特色,个性鲜明,融知识、艺术、观赏为一体的陈列内容。在陈列形式上,对原展柜、展板、展台、灯光等形式进行重新制作,更好地适应展览内容的要求。
改陈布展后,展馆被重新划分为5个基本陈列展区和1个专题展区,5个基本陈列展览分别为:“美好家园,和睦共处”、“锦衣天下,绚烂多彩”、“匠心神韵,巧夺天工”、“喜庆日子,和谐乐章”、“古老交通,多彩宗教”,专题展区为“孤岛奋战,红旗不倒”等。通过立足馆情,办特色化的展陈模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领域解读海南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例如“美好家园,和睦共处”展区,就是通过展示海南少数民族代表性文物和图片,突出反映海南世居少数民族的历史来源,以及开拓进取、勤劳勇敢的拼搏精神;又如“锦衣天下,绚烂多彩”展区,把看似简单却蕴藏着无穷的魅力的织锦文物藏品生动展示出来,让观众特别是海南少数民族青少年看到黎族等少数民族的祖先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在生产力发展极其落后的条件下,织绣出一幅幅美丽的织锦。这些内容不管是从历史角度、艺术价值、人文价值,还是从科学价值方面都是青少年们应该了解的基本知识。正因为有祖先的大胆创新、勇于实践、自强不息、不怕困难的民族精神,才有今天多姿多彩的生活。通过对外展示宣教,有效激发少数民族青少年“寻根”的文化热情。
二、交流合作,联合办展
本馆自开馆以来,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从收藏、研究到陈列展示,一般都只局限于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并且在运作模式上也多为孤军作战,展示效果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拓展发展理念,本馆在做好基本陈列的同时,利用馆藏文物资源,争取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通过互调、互展、联展等灵活机动的合作方式,跨省、跨地区加强与省外或国外博物馆的交流与合作,这样不仅提高了我馆社会声誉,而且通过馆际交流,为弘扬海南民族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我馆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陈列宣教模式,使我馆服务大众的理念得到充分的延伸,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就是不仅要善于把其他博物馆的展品引进来,还要利用自身的藏品特点,组织策划能走出去的专题展览,加强与其他博物馆间的业务交流,实行联展互动,以弥补自身业务力量单薄不足。同时,通过横向联合办展的运作模式,积极同兄弟博物馆同行间建立起广泛的业务协作关系,在共同办展中宣传海南少数民族历史、传播海南少数民族文化,不失为一条有效的宣传渠道。
为此,我馆先后在本馆举办了 “广西铜鼓展”和“故宫清宫帝后用品展”,在南京市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举办了“海南黎族传统服饰展”,在哈尔滨市与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联合举办了“锦绣天成——黎族树皮服饰和赫哲族鱼皮服饰展”等系列临时展览。特别是同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的联合展览,该展览分“时空印迹”、“南诗北韵”、“保护传承”和“弘扬发展”4个部分,以实物和图文相结合的形式,展示黎族和赫哲族两个不同地域、不同气候、不同生态环境等自然条件所形成的不同传统服饰文化,同时通过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传承人的现场互动演示,诠释了黎族和赫哲族两个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演变过程,向观众宣传黎族悠久的传统服饰文化,让冰城哈尔滨观众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南方少数民族独特的服饰文化文明。
我馆与黑龙江民族博物馆的成功办展,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组成的多元一体的文化。因此,要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共同进步,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必是不可少的前提。文化交流需要载体和渠道,自觉的文化交流需要更广阔的平台和更畅通的渠道。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是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基础。促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了解,实现各民族之间的尊重与理解,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是民族博物馆事业的核心内容。此次联展,是本馆在重新开放后,探寻社会教育推广的一种新的宣传模式,也是我馆对外举办联展的一次有益尝试,通过主动同黑龙江民博联合办展,致力于本馆的公众教育活动,有效的改变我馆社会教育推广单一的现状。在举办联展的过程中,参与此次工作的业务人员不仅学习到黑龙江省民博的先进经验,而且在展览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开阔了眼界,提高了业务能力,为本馆今后宣教工作锻炼了队伍,尤为重要的是,《黑龙江日报》、《哈尔滨日报》、黑龙江省广电部门等主流新闻媒体对联展相继报道,有效地提高了本馆的社会影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对树立本馆良好的社会形象起到积极的作用。这正如单霁翔先生在《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中所说:“在交流比较中互助融合、相互促进,创造文明向上、协调发展的和谐文化,并通过和谐文化的熏陶和哺育,提高人们的境界、情趣、品位,促进人类的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
三、结合形势,强化主题
(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
本馆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弘扬爱国主义和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阵地。面对当今社会的思想文化呈现多元化的结构特征,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国情,民族博物馆更应发挥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基地的积极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服务,宣传民族团结和促进民族交流。对此,我馆围绕“孤岛奋战,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红色文化,并着眼于建立长远的爱国主义教育机制,通过打造民族博物馆的教育示范基地作用,来实施专题展览,积极开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二课堂,其目的是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把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融入陈列展示的宣教模式,引导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此来充分发挥爱国主义等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作用 。
四、编撰书籍,扩大外延
黎族,是海南世居少数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勤劳智慧的黎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积淀了独特的文化财富,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多年来,由于外来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冲击,不少传统的生产生活工具、 民间工艺、民间艺术等,包括有形的、无形的文化遗产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中学生第二课堂)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为了更好弘扬海南黎族传统文化,凸显黎族特色文化,我馆充分利用馆藏文物,如黎族传统的服装服饰、龙被、骨簪、腰篓、独木器物等黎族精品文物,与中国民族博物馆合作,编辑出版了《中国黎族文物集萃》。该书通过对中国民族博物馆和本馆所收藏的黎族文物进行分类,以精美的图片形式,多角度地反映黎族传统文化的独特性,集中展示了黎族文物的艺术之美。此外,2013年本馆还计划编辑出版《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典——海南省民族博物馆卷》等书籍,以扩大本馆馆藏文物的展示外延,让静态的馆藏文物从馆舍走向大千世界,让更多的国内外读者了解海南世居少数民族厚重的历史和多彩的文化。
综上所述,我馆的建设和发展必须从自身的客观实际出发,将传统展陈形式与新的展示模式相结合,从单一的宣教模式向复合化、多元化的宣教模式迈进,多角度、全方位开展宣教工作,履行民族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助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这正如国际博协总干事朱利安·安佛伦斯在201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所说:“博物馆坚信自己的存在与行动可以以建设性的方式改变社会,因此,将‘保护’这一传统使命与培育创造力相结合以实现博物馆的更新和观众数量的增长,是博物馆正在追求的变化。”本馆的宣教工作正朝此方向不断探索和不懈努力。
引自:《中国民族文博(第五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