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脚竞速运动员健步如飞。 民族画报社记者 朱志远 摄
武陵山区经常下雨,长期生活在那里的土家族、苗族群众找出两根一米多长的竹竿,削尖一端,各绑一个可以支脚的网子,把两只脚放进网子里走路。这个神奇的装备名叫“高脚马”“竹马”,在运动会上的竞赛名称是高脚竞速。比赛时,运动员脚踩竹马,手握竹竿,顺步奔跑。
高脚竞速原名为“高脚马”,也叫“竹马”,流行于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广东等地,原本是土家族、苗族群众在雨季代步、涉水过浅河的工具,也是京族用来在海边涉水捞虾捕鱼的工具。
1986年,湖南省体委将高脚马整理成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作为表演项目参加了第五届、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第七届运动会上,高脚马被列为竞赛项目,并根据其特点定名为“高脚竞速”。
与普通的田径跑步不同,高脚竞速运动员不仅脚要踩在脚蹬上,跑步过程中还要手握竹竿顺步跑,因此对运动员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平衡性有较高的要求,这项手脚并用的竞赛项目也极具观赏价值。
本届运动会高脚竞速共持续6个比赛日。比赛项目包括男子、女子100米个人赛,男子、女子200米个人赛,男子、女子2×200米接力,4×100米混合接力等7个小项。
1 运动员:从热爱到钻研,身体力行促发展
9月11日,秋雨来袭。原定于上午举行的男子高脚2×200米接力复赛延期至下午。雨后场地湿滑,为参赛选手增加了不小的难度。最终,湖北队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决赛,队员中有上届“双料冠军”孙先峰、“种子选手”向雲鑫。
因为下雨场地湿滑,向雲鑫在弯道处竿脚打滑,险些摔倒。即便如此,他和队友还是在同组选手中,以显著优势第一个到达终点。
向雲鑫大学专修马术,19岁时第一次接触高脚竞速,今年刚大学毕业。为了备战运动会,他放弃了条件优越的工作机会,全心全意投入训练。
“我收到参赛通知时非常激动,考虑再三,决定做就要努力做好!”向雲鑫说。
4年前,向雲鑫练习高脚竞速时不慎骨折,这让他一度想要放弃这个项目。直到认识了如今的领队孙传清教练,向雲鑫又燃起对这个项目的热情和信心。
“以后,我想当一名体育老师,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高脚竞速。”向雲鑫说。
提到孙先峰,几乎所有的高脚竞速运动员都对他有所耳闻。今年是他第三次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我明显感觉到选手一届比一届强。”孙先峰说。
脚踩脚蹬,大步流星。合适的脚蹬不仅适合发力,还能为运动员省力。孙先峰近年来尤其关注高脚竿的设计和制作,并从材质、棕绳编法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改良。
“只有把器械做得更好,才有利于运动员练习和参赛,也能让更多的人加入这项运动。”孙先峰说。
2 教练员:“竹马”进学校
挖掘“好苗子”
作为湖北代表团高脚竞速教练员,孙传清是第三次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孙传清出生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山区,幼年时他以竹马代步,不仅骑的竹马高,而且走得稳、跑得快。
“竹马是恩施州非遗项目,让它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是我的责任。” 孙传清说。
2000年,孙传清担任湖北省竹马队教练,带队参加了在湖南吉首举办的“吉么列”(土家语,意为“高脚马”)邀请赛。结合此次比赛,他对竹马的教学和训练进行了研究,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授体系。后来,他又将高脚竞速引入校本课程,并定期前往山区中小学校授课。
“竹马的可操作性强,非常适合山区的孩子练习,我在教学中发现了不少‘好苗子’。”孙传清说。
多年来,孙传清培养了包括陈芬、谭喆、孙茂杰、孙先峰、杨康等在内的一批优秀高脚竞速运动员。2007年,谭喆在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夺得4块金牌,实现了高脚竞速个人金牌“大满贯”。2015年,在第十届运动会上,孙传清带领队员们一举夺下5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同时还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
凭借在高脚竞速上的出色表现,2017年,陈芬被湖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破格录用为专任教师。“这些优秀的学生给了我极大的鼓舞,我决心把高脚竞速发展得更好。”孙传清说。
接触高脚竞速13年,陈芬早已与她的竹马做到了“人马合一”。“高脚竞速很有趣,我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项目。通过我们的比赛,通过媒体的宣传,使这个项目传承下去、推广出去,希望它能走向世界。”陈芬说。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