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项目 > 传统音乐  > 详细页面

伽倻琴艺术

来源:国家民委文宣司组织编写 2017年12月05日 阅读量:

  伽倻琴,是朝鲜族弹拨弦鸣乐器。现在的伽倻琴有21弦,音阶排列有七声及五声两种,所用的右弹左按的技法和筝基本一致,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特点和丰富多彩的演奏技巧;既可以独奏、重奏、合奏,还可以弹唱;其独特的“肉指弹奏”和“摇声”演奏技法,具有突出的民族特色。

  伽倻琴是朝鲜族古老的弹弦乐器,早在公元500年左右就已流行在朝鲜半岛的民间了。朝鲜古籍《三国史记》载:“伽倻琴,亦法中国乐部筝而为之。……伽倻琴虽与筝制度小异,大概似之。”《新罗古记》在谈到它的来历时说:“伽倻国(位于现在的庆尚南、北道)嘉实王见唐之乐器而造之。王以谓诸国方言各异,声音岂可一哉;乃命乐师省热县人于勒造十二曲。后于勒以其国将乱,携乐器投新罗真兴王,王受之,安置国原。”这些文献记载说明,伽倻琴是仿照汉族的筝制造的。新罗朝时期,伽倻琴东传日本(日本称其为新罗琴),在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中,现在还存有一张那时制作的伽倻琴。

  伽倻琴流传至今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古代的传统伽倻琴,有雅乐伽倻琴(又称风流伽倻琴)和俗乐伽倻琴(又称散调伽倻琴)之分,雅乐伽倻琴稍宽大,用于演奏宫廷庆典、祭祀等的所谓“正乐”;俗乐伽倻琴略窄小,均有12条丝弦,弦下施柱,一弦一柱,柱可移动,可微调琴弦。五声音阶定弦。因为没有底板,音量较小又缺乏表现力。经过若干世纪的流传和改进,朝鲜族人民吸取其他民族乐器的优点,给伽倻琴增加了底板,形成共鸣箱,创制出民族特点鲜明、性能良好的伽耶琴。现代的伽倻琴,由琴框、面板、底板、岳山、琴柱和琴弦等构成。共鸣箱呈扁长方匣形,右为琴首,左为琴尾。琴框表面蒙以呈拱形的薄木板,下设底板和琴脚,底板上开有3个圆形或一字形的出音孔。琴首一端有凸起的岳山架弦和穿挂琴弦的弦孔。有13条琴弦,琴柱呈人字形,柱中钻有小孔用细弦串连,支弦于面板中部,排列呈雁行,每弦一柱,柱可移动以调节音高。

  伽倻琴发音柔和、圆润,音色清雅、悠扬,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伽倻琴可以演奏双音、和弦以及简单的复调音乐,但在演奏中一般不做转调。伽倻琴富有丰富的表现力,通过演奏者纯熟的手法,能表达出刚毅、柔和、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感,或奏出雄壮、激昂的宏伟场面,尤其适于演奏轻快活泼的民谣等音乐作品。伽倻琴可以独奏或重奏,主要用于集体弹唱。较著名的传统乐曲有:《伽倻琴散调》、《鸟打铃》、《桔梗谣》、《丰年乐》等。伽倻琴弹唱,是朝鲜族传统演唱形式,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器乐与声乐相结合的艺术。    伽倻琴的流派常以地域和名家们的不同风格来划分,音乐主要由散调音乐来划分。伽倻琴散调有很多流派,主要是金昌祚流派和沈相健流派。金昌祚的弟子又分成金竹坡流派、安基玉流派、崔玉三流派等等。

  

  编号:Ⅱ-153

  类别:传统音乐    

  申报地区或单位:吉林省延吉市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