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项目 > 传统舞蹈  > 详细页面

黎族打柴舞

来源:国家民委文宣司组织编写 2017年12月06日 阅读量:

  打柴舞俗称“跳柴或竹竿舞”,黎语称“转涉”,跳时将圆木和圆木互相击打,所以又称“打柴”,是一种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古代,该舞蹈是民间用以祭奠丧葬时候表演的舞蹈形式,表现了祖先崇拜和鬼魂崇拜的传统。现,通过众多文艺工作者的改编和创作,保持打柴舞的原始色彩的基础上将打柴舞成为舞姿优美明快、热情欢畅,具有鲜明民族气息的群众性广场舞蹈。

  打柴舞一般都在平地上进行,跳柴舞时先要摆好竹竿。先平行摆开两条方木为垫架,垫架上再横放若干手腕粗的竹竿。持竿者手执竹竿,将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间敲击出有节奏感的声音。持竿者的姿势有站、坐、蹲三种,姿势可随舞蹈进行变化,自由度较大。跳舞者在竹竿分合中机敏的跳跃进退完成各种优美的舞蹈动作。当舞者灵巧地在竹竿的分和中跳出时,持竿者会呼喊:“嘿!呵嘿!”场面及其热闹。如果跳舞者被竹竿夹住或打到头,持竿者会就将竹竿抬起被夹到的跳舞者往外走。但是如果跳舞者是男性且舞蹈熟练,在竹竿的分合中应变自如, 往往会得到年轻女子的青睐。由于打柴舞道具、节奏、跳法的特殊性和具有极强的娱乐、竞技成份,打柴舞很快传遍整个海南黎族地区, 成为黎族著名的舞种。

  打柴舞不仅保留其民族性,而且兼具大众性、娱乐性、广场性,表演性、观赏性,深受黎家人民以及国内外参观的游人所喜爱。1957 年,黎族打柴舞首次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调演,引起很大的反响。70 年代初,走出国门对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巴基欺坦、日本等国家进行出国访问演出,深受各国人民的赞赏,被称为“世界罕见的健美操”。2006年由海南省三亚市申报的黎族打柴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号:Ⅲ-32

类别: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海南省三亚市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