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高台狮灯舞
贵州兴义市布依族高台狮灯舞,是布依族民间龙灯会的主要节目之一,用6或8张八仙桌重叠作为高台,最顶倒放,狮子自下盘旋而上,完成各种惊险动作,在顶端桌子的四脚上起舞。兴义市马岭镇的瓦戛村是布依族高台狮灯舞的主要传承地,该村被贵州省文化厅在1994年授予“布依高台狮灯艺术之乡”称号。瓦嘎的布依族高台狮灯,是布依族世代传承的的民间杂技艺术。主要由狮子表演队和响器表演队两部分组成。狮舞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始于三国,古代称狮舞为“太平乐”, 狮舞何时传入布依族聚居地,没有详细的文字记载。布依族舞狮者从六七岁开始学玩“猴子”,然后慢慢学习学玩狮子。布依族高台狮灯舞以“上高台”著称,搭好台后,先由狮头“圆台”,尔后表演。表演内容以唐僧取经为题材,共有取经人员一套二十余人和沙和尚、一对狮子、一对猴子上台。瓦嘎的狮灯艺人则用快速地跳过高台四支桌子脚,在高台身手矫健,上下自如。布依族高台狮灯舞,不仅舞狮表演精彩,而且他们的由马锣、钵、堂锣、鼓等组成的打击乐“响器”也精彩绝伦,打法别致,变化多端,有上百个个花样。
布依族高台狮灯舞舞,在民间世代传承。狮者从小就开始学习上高台的各种技能。目前在瓦戛村全村的舞狮队有16人,能上高台的5人,平均年龄三十几岁,1991年舞狮队还曾应邀赴上海参加“首届中华民俗风情大型游艺会”,至今已接待了17个国家和地区的来宾。2006年6月7日,狮舞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遺产名录。2008年6月贵州省兴义市申报的布依族高台狮灯舞舞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田阳
田阳素有“舞狮之乡”的美誉,逢年过节、五谷丰登、盛大活动等都以舞狮作乐。田阳壮族舞狮有高难、惊险、奇美的特点,体现浓郁的民族特色,历史悠久。相传远古时候,人们生活在丘陵和深山密林地带,野兽出没,壮族先民们常受其骚扰,农作物被破坏。为了赶走野兽,确保人畜安全、粮食丰收,想出了“以兽赶兽”的办法,仿制兽中之王狮子,鸣锣擂鼓,舞动狮子,夜间还燃起火把,以驱赶群兽。于是狮子成为了壮族先民眼中的功臣和吉祥象征,逢年过节都舞起狮子庆贺祝愿。据史料记载,明朝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壮民族英雄瓦氏夫人率田州假兵东征抗倭凯旋归来,田州民众纷纷组织盛大舞狮欢迎瓦氏以及士兵荣归故里,从此舞狮成为壮族文艺特有的表演节目,代代相传,久盛不衰。狮舞从性质上分为地狮和高空狮两种:地面舞狮属文派舞狮,以活泼可爱的顽皮形象为特点,主要在地面表演闪、扑、挪、腾、滚或滑稽动作逗引人们;高空舞狮属武派舞狮,主要特点是把武术、杂技、舞蹈动作融进舞狮中,以高台表演为主。狮舞有“狮子上金山”、“狮子过天桥”、“刀尖狮技”、“高桩飞狮”、“金狮雄风”等一系列绝技的高空表演,套路多,节目丰富,技术精湛,融武术、舞蹈、杂技于一体,该习俗沿袭至今。
田阳舞狮具有世家相传的特性,传统特色保持相对完整,而且田阳舞狮在近代的发展中,不拘泥于单一的传承,在传统舞狮套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提高了技术含量,增强了观赏性。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田阳舞狮艺术团从高峰走进低谷,舞狮艺术团人数大减,舞狮绝技濒临失传,形势十分严峻。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田阳壮族舞狮艺术团加强市场化运作,走“以狮养狮”和以经济实体“养狮”相结合的发展路子,主动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和合作,广泛、合理地吸纳社会资金扶持,聚社会力量共同传承田阳舞狮文化。
2010年,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申报的田阳壮族狮舞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号:Ⅲ-5
类别: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兴义市、广西壮族自治区藤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