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项目 > 传统舞蹈  > 详细页面

彝族打歌

来源:国家民委文宣司组织编写 2017年12月06日 阅读量:

  巍山打歌是男女青年在一起或结婚时跳的一种自娱性舞蹈,有芦丝、笛子、三弦伴奏,边跳边唱。 “打歌”彝语称“欧克”,是巍山分布最广,影响最大,历史久远的一个舞种。跳法有“直歌”、“穿花”、“阿妹跳”、“倒置歌”、“三摆手”、“脚跳”、“喂猪歌”、“四摆手”等,各自有固定的伴奏舞曲,随意性大,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孤儿舞和青年舞。

  巍山彝族男女老幼都会打歌,逢年过节要打歌,赶庙会要打歌,婚丧嫁娶要打歌,老人成福百日(去世后百日)要打歌,三年脱孝要打歌,看电影要打歌,开会前后要打歌。“芦笙一响,脚杆就痒。笛子一吹,调子就飞。”凡是有人群聚会的地方都要打歌。

  巍山彝族婚、丧都离不开打歌。巍山彝族的恋爱婚姻比较自由,不少青年男女都是在打歌场上相识而结婚的。彝族办喜事,要举行“花子闹房”,即请十二人分别扮成乞丐、厨师、绅士、算命先生、猴子等,他们要即兴唱调子说吉利话,扮演者都要具备打歌唱调子的才华,晚间,打歌更是不可缺少的大事。   

  彝家办丧事,要以打歌祭奠。但受祭者必须是活过花甲的老人,年寿越高,打歌场面越大。打歌时要唱述死者的生平,葬礼十分隆重,届时要请“阿毕”诵经,请客人通宵达旦打歌。热闹三天后才送葬。起棺、入土、下葬、送客谢客时都要打歌。当死者满百日或上新坟、脱孝时也都要到坟地上打歌。这类打歌有严格的规程,必须遵守,歌场必须由权威人士来主持。

  “打歌”有较多的历史文献记载:唐·樊绰《蛮书》载“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闾巷,吹壶芦笙,或吹树叶,……用相呼召”。清·康熙《蒙化府志》载:“宴会则踏歌跳舞。”《蒙化府志稿》:“婚丧宴客……踏歌时悬一足,作商羊舞,其舞一人居中吹笙。”《弥渡县志》(紧邻巍山县)记云:“境内有彝族二十余村,至迎神赛会,选材中宽广隙地,立一秋千架,对立一杆,上是灯幡,下焚香火,夜间男女杂沓,聚众打歌……当正月十四日,至铁柱庙领歌,杀羊为牲,焚化香火,次日又复来打歌。”  

  巍宝山文龙亭存有一幅绘于清乾隆年问的《松下踏歌图》,绘记的可能是南诏蒙氏后裔打歌祭祖的场面。现存“踏歌图”的后山,仍为打歌场。大量史料证实巍山打歌源远流长,由来已久。

  巍山彝族打歌因地区不同分为以下五种不同的类型,即巍山打山歌、东山打歌、西山打歌、五印打歌、马鞍山打歌。各地的服饰,音乐、动作、风格及习俗都各不相同。巍山青云打歌影响最大,曾多次出席省内外举办的民族民间文艺会演。1956年出席全国少数民族民间文艺演出。1980年又在全省民族歌舞会演出中获优秀节目奖,并被邀请赴日本演出。 1986年,美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曾把这种民间自娱性的歌舞列为最受欢迎的“全球十大民间舞蹈”之一。

编号:Ⅲ-70

类别: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