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项目 > 传统技艺  > 详细页面

哈萨克族毡房营造技艺

来源:国家民委文宣司组织编写 2017年12月05日 阅读量:

  哈萨克族人逐水草而居,一年四季中有三个季节都在移动的房子里居住。在广阔的绿色草原上,那散开的一座座白色蘑菇状的毡房,就是他们春、夏、秋三个季节的居室,因为它是白色的,室内布置摆设又十分讲究,所以,人们美称为“白宫”。这样的“白宫”半个小时就可拆装完,迁移十分方便。冬季他们住在土块或干打垒的房子里,在林区的则住在木房里过冬。

  哈萨克族毡房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毡房看起来简洁,用料简单,但建造一座毡房却很复杂。毡房所用的建材全来自于手工。建造毡房的外围墙篱,选用的芨芨草,要求长短相等,粗细相同,每根都必须绕上红、黄、绿、白、黑等颜色的毛线,缠绕后还要能排成美观的图案。这样的芨芨草,才够得上一座毡房的用料。围墙用细红柳木做材料,横竖交错成菱形。扎围墙用的是宽约20~40公分的彩色主带,全部是五颜六色的毛线织成的,主要用来捆挷房墙和房杆之处接头处,以使毡房牢固。

  毡房的骨架也是红柳木做的;四周环形的毡墙,上面是圆形的屋顶。牛皮绳和牛筋来连接。用松木制作门框和门房,门制作很讲究,雕有花纹和绘有图案,吊在门上的毡子也用彩色的绒线,绣出各种鲜艳夺目的图案,大方、厚实、美观。

  最后还要用大量的毡子和毛绳包裹和覆盖,整座毡房没用一枚钉子。牧区的哈萨克族一年要搬十几次家,这种毡房不仅具有便于携带、坚固和轻便等优点,而且,拆卸和安装也很容易,一般两个多小时即可“盖”起来。房墙的多少决定的毡房的大小,一般的毡房用六块毡墙。每块房墙宽约2~3米,高约1.7~2米;如果人口多的人家,建造8~10块房墙的毡房,当然这还要看造房者的经济条件。

  毡房内的装饰和布置很合理。前半部分放物品、用具,后半部分住人、待客。进门左上方是儿子和儿媳妇的床位,床前挂有缎幔;正中上方摆被、褥、衣、箱等物;右上方是主人的床位,有的还设有特制的床,一般不允许晚辈在上面坐卧,正中的衣物箱子前,铺有华丽的毡子和地毯,是客人坐的席位;右下方摆有食物和饮具;左下方放置牲畜用具和猎具正中央的天窗下放铁皮炉。毡房的四周几乎摆满了东西,中间还留有很大的空隙,一般来十几位客人也不显得拥挤,有时在毡房里举行赛歌会、音乐会和舞会。

  有30多平方米大的毡房内,既设置的有“客厅”、“卧室”,又安排了“伙房”、“库房”。放置得大方合理,井井有条。

  哈萨克族毡房营造艺包括雕、刻、凿、编、扎、染等多种手工技艺。建造一座毡房的程序很复杂,涉及到了力学、材料学、综合动态造型艺术等。所用的染料是自制的,且能染出五颜六色毛线,纺织草帘和擀制花毡,造房前并没有图纸和纹样,边绣边制。这些高超的手工技艺,显示出了哈萨克族人民惊人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

  然而,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营造哈萨克族毡房的建材,价廉物美的地毡、绣花地毯和轻便钢管,取代了传统的建材,冲击了传统的毡房营造技艺。同时,由于定居成了许多牧区重要居住生活方式,毡房的使用量日益减少。营造毡房的传承人越来越少,毡房营造技艺后继乏人,面临着失传的境地。人民政府对此十分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挖掘和保护该项遗产的措施。

  2008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申报遗产保护,经国务院批准,哈萨克族毡房营造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单。

哈族毡房内(实拍)

编织毡房芨芨草席帘所用的材料(网)

哈萨克族夏牧场

编号:Ⅷ-183

类别:传统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