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老寨群峰簇,新堡抄帘古法奇。竹碾水车香纸造,作坊箐底碧琉璃。”
贵阳市乌当区,偏安贵阳东北一隅,虽紧邻省会城市的中心,却依然保持着优越的生态自然环境,水系尤为发达,以“黔中秘境”而著称。地处乌当新堡乡的香纸沟,是一个汉族和布依族的杂居地,这里可谓是秘境中的秘境,群山环伺,溪流纵横,林深竹密。
虽然这样的“秘境”在贵州比比皆是,但因为一群“湘人”与香纸沟的偶遇,让千年传承的造纸技艺在这里落户、延续,这个“黔中秘境”从此有了与众不同的故事。
香纸沟“古法造纸”纪念石
600多年前,明洪武年间,朱元璋“调北征南”时,越国汪公从江浙率兵进湖南转贵州,带领一支军队来到这里屯驻。大量的湘人在这里定居后,看到这里虽然土地贫瘠,但水源充足,竹子丰富,尤其适合生产纸品。为了祭祀军中阵亡将士和生存的需要,他们便操起了世代相传的古老造纸技艺。于是,一个以造纸为核心的半手工作坊群落在这里逐渐形成。因造出的纸有一股淡淡的清香,而湖南又简称“湘”,为表思乡之情,湘人就把这里定名为“湘子沟”。自那时起,“香纸”逐渐成为此地的特产行业,地名也就逐渐演变成了“香纸沟”。
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香纸沟古法造纸技艺古朴,从原料加工到成纸均由手工完成,闪现着中国人朴素的工业智慧,被称作是“世界最古老的造纸术活化石”。香纸沟古法造纸的整套操作包括伐竹、破竹、沤竹、蒸煮、碾篾、提浆、抄纸、压榨、烘晾等七十二道工序,与宋应星所著的科学古籍《天工开物》中所载的蔡伦造纸术完全相同。其成品既绵且韧,纸面平整,有隐约竹帘纹,色泽金黄、艳丽,吸水性好,因造纸时加入香叶,故作冥纸焚烧时,灰成白色,还带有淡淡清香味。
香纸沟“古法造纸”工具
香纸沟古法造纸有着悠久的历史,至今还保持着完整的古法造纸技艺,不少人家还供奉着蔡伦先师的神位。尽管现代造纸工业发展迅速,这种原始古老的造纸技术,还是在香纸沟一代又一代地延续着。长期以来,该项生产技艺全靠父传子承(传男不传女),除了靠父子之间的言传身教外,因原料加工大都采用日晒、雨淋、露炼等方法,自然天成,还要凭悟性和长期实践的体会及感受才能掌握,难于言表和形成文字。
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香纸沟古法造纸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该项目传承人罗守全获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2012年,香纸沟土法造纸传习所被评为贵州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选录整理:许觊佳
资料来源:1.袁泽友.雕塑家方聪——用艺术镌刻600年古法造纸[J].藏天下,2017,(3):4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