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项目 > 民俗  > 详细页面

侗年

来源:国家民委文宣司组织编写 2017年12月04日 阅读量:

  侗年是侗族传统节日。侗年侗语称凝甘,又称冬节或杨节。冬节原为侗族杨姓节日。最初以杨节为侗年的是贵州黎平、榕江、从江三县部分地区(每年十一月十九至二十二日之间)。后来互相仿效,过侗年的人逐渐多起来。各地侗族过侗年的时间先后不一,但多数在农历十一月初一至十一日间举行,也有在农历十月间进行的。80年代初,经各地侗族代表人物商定,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侗年。“侗年”的来历,目前学界认识不一,民间也有多种解释。比较科学的说法是与农历的“冬至”节有关。“冬至”是我国农历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古代人们把“冬至”看做新年之始。

  在过侗年期间,各家或杀猪宰羊,或杀鸡杀鸭,请客访友,宴饮作乐。节日前一天,准备豆腐、鱼虾,当晚用酸水煮熟,经一夜冷却成“冻菜”,节日当天便以“冻菜”祭祀祖先。

  过节当天,侗家备好各种酸菜、冻鱼、糍粑以馈亲友,叫“吃杨粑”。过农历大年时,对方要如数奉还,称“还杨粑”。

  在榕江七十二寨一带的侗寨于农历十月底至十一月初举行欢度新年的庆祝活动。这里过侗年主要是祭老人,缅怀祖宗。新年之际,家家会把房前屋后打扫干净,男女老少更换新装,人们宰猪杀牛,春糯米耙,从十一月初一到初五,举行大规模的踩塘跳芦笙和斗牛活动,有的青年人则趁此佳期举办婚庆礼仪,宴请亲友。七十二寨除了过十一月上旬的侗年以外,还要表演两次"陪年"。所谓"陪年",就是陪同附近侗族所过的阴历十一月底的侗年以及汉族的春节。"陪年"是增强民族团结,增近各寨友谊的节目,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非常隆重。

  2007年,侗年被列入贵州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5月18日,由贵州省榕江县申报的“侗年”入选中国文化部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

  

类别:民俗   

编号:Ⅹ-130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榕江县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