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彝族传统婚俗中,有几条约定俗成的规定:不与外族通婚;同宗不婚;严格的等级内婚,姑舅表通婚优先;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决定终身,自由恋爱被视为离经叛道。除遵守上述规定外,繁复的婚姻程序还必须经历“提亲”、“许口”、“占卜”、“送对子鸡”等几个环节,才能走近迎娶的吉日。提亲是男方家长经过访问、咨询,在初步确定了对象后,礼请一位能说会道的媒人,带上好酒到女方家。说明来意,了解女方生成八字,试探女方家长意愿,然后媒人回到男方家转告提亲情况,如果女方家长同意,男方经毕摩合算男女双方生成八字是否相配,若相配就请媒人到女方进一步商讨彩礼、见面(彝语叫“措布尔”)和占卜等有关事项。谈好彩礼后安排见面的时间和地点,一般见面安排在街上或第三方的家里,通过见面,双方均表示满意后,下一步定占卜日期,占卜时到女方或男方家宰杀一头猪,取猪胆和胰,若都是吉祥的,就决定送彩礼期和婚期。送彩礼时还需带一对子鸡,象征正式联姻,彩礼的多少及时间因人而定。彩礼分正礼和附加礼,正礼给女方家长,附加礼给女方亲属,有的地方附加礼名目繁多,有舅舅礼、伯伯礼、兄弟礼和族人礼等。
婚期的前夜,新娘所居村寨的未婚女青年齐聚新娘房中,吟唱喜庆的歌谣以示祝贺。新娘则以哭唱的形式,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思,倾诉与父母、兄弟姐妹、乡亲邻里难舍难分的挚爱之情。新郎方准备二三十人,彝语称为“挟姆”(意为抢亲),去接新娘,新郎不去,带给新娘的新衣服(也可以用钱和银子代替),带酒到新娘家。新娘家要赶在迎亲的队伍到达之前,预置两处"陷阱",安排两支"伏兵"。一处,是在门两侧摆放木桶、木缸,盛满清水,挑选一帮泼辣、机敏的女青年手持泼水的器具严阵以待;进屋后,同样挑选一帮机敏、泼辣的女青年,每个人的手上都涂上厚厚一层锅烟,准备对新郎及其随员实施"抹花脸"的袭击。新嫁娘梳妆打扮,穿戴齐整,着绣有美丽图饰的喜衣和五颜六色的喜裙,头戴千层喜帕假盖头,披一件精工制作的羊毛披毡。新娘由姐妹送出门,在舅舅、叔叔、哥哥、兄弟等陪同与迎亲者一同上路,有的地方女性不许送亲。
到新郎家时,由新郎同辈的“挟姆”背进事先准备好的“伊惹”(意为婚房,是临时搭建的)里,新郎方热情接待送亲来的亲属,挑选出新郎的姐妹中一名给新娘梳头,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有一位专门护卫的“系乃姆”和新郎姊妹们讨价还价,要拿足够的酒以后才许梳头,一般新郎方碰触到新娘的衣裳就算,新郎方赢了,输了头以后,新娘才食事先准备好的特制“新娘餐”。婚宴完毕后,举行“克智赛”、歌赛、摔跤赛等主宾双方交流活动,展示双方各自的实力。彝族传统婚俗于2011年5月23日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