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潭县地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是陇右汉藏聚合、农牧过渡,东进西出、南联北往的门户,长期以来多民族在此共居。由于处于沟通内地与藏族聚居区的地理位置,临潭县一度成为商贸和军事重镇。肇始于明清之际的临潭民俗活动——万人扯绳赛,以其参与人数众多而闻名于世,并被载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作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动,万人扯绳赛记录了临潭回族、藏族、汉族等民族在生产生活中的文化交往和文化适应,反映了多民族聚居区共有文化的形成、传承和变迁。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调研及参与万人扯绳赛的经历,发现这一民俗具有社会交往、社会整合、经济和象征等功能,对多民族聚居区的多民族共生具有重要意义,促进了临潭县的民族团结。
一、社会交往功能
考证现有资料发现,早在元代就有回族来到临潭,但回族在临潭形成定居规模却是明初以降。随着明初军事将领沐英率领的征讨大军的到来及屯兵移民,临潭的民族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原来的藏、汉二元结构逐渐变迁为以回、藏、汉三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居的状况。尽管该地区各个民族的居住地域有异,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不同,但他们会通过具有文化特点的万人扯绳赛、花儿会、浪山节、物资交流会、庙会等活动进行互动。这些民俗活动具有社会交往的功能。其中,万人扯绳赛活动的群众交往面更广泛、交往程度更深入、交往作用更突出。
万人扯绳赛是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是临潭县的一项群众性体育活动,其实质是一种大型的拔河比赛。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由临潭县民间组织青苗会牵头组织的万人扯绳赛就会在临潭县城关镇的西门外河滩举行,其“以西城门为界,上下齐挽,凡家居上者上扯,家居下者下扯”,俗称“上片”和“下片”。上片包括城关镇的古城、上河滩、郊口、左拉、八龙、苏家庄以及卓洛乡、古战乡、长川乡、完冒乡、冶力关镇、羊沙乡、藏巴哇乡、洮砚乡和合作市等地;下片包括城关镇的下河滩、城内、教场、青崖、西庄子、杨家桥以及初布乡、羊永镇、流顺乡、扁都乡、店子乡、王旗乡、三岔乡、总寨乡、木耳镇、大族乡、卡车乡和岷县等地。划分片区的方式,有效地将民族认同融入地域认同,突破了原生认同的桎梏,巧妙地建构了多民族共有的认同方式,以此加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和团结。
具体负责筹办万人扯绳赛的青苗会选择负责重要环节的“执情人”“连手”时,遵循着吸纳回、藏、汉各民族成员的传统,从而促成了各民族的交往和参与。万人扯绳赛不仅是回、藏、汉等民族互动交往的契机,也给亲友相聚提供了机会。家住城关镇的居民,款待远道而来的回、藏、汉等各民族亲朋好友,为他们提供住宿,在欢聚聊天中增强了联系和感情。在万人扯绳赛期间,“地不分东南西北,人不分男女老幼”,人们齐心协力共同扯绳,消除地理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差异和隔阂,在集体欢腾的氛围中重构了地域认同和情感认同。笔者曾采访过一对回汉通婚夫妇和三对藏汉通婚夫妇,他们都表示与伴侣结识于万人扯绳赛,此外许多受访人也表示万人扯绳赛在族内和族际婚姻中起到一定的媒介作用。由此可见,万人扯绳赛不仅具备群体交往功能,更重要的是为个体的相互了解乃至缔结婚姻、结交朋友等提供了公共空间。在万人扯绳赛期间,民族交往的程度变得尤为深入。
总之,万人扯绳赛作为临潭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发挥了社会交往的功能。通过全民参与万人扯绳赛活动,回、藏、汉等民族完成了群体参与的社会实践和文化互动过程,形成了社区的“共识域”。这种民俗性“共识域”越大,表明民族关系越和谐。
二、社会整合功能
社会整合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文化整合是其主要整合手段之一。具有文化特性的民俗活动,在社区中起着联结人与人、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的作用。用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话来说,这种联结关系既可以建立在共有的情感体验、共有的道德情操和共同的理想信念之上,也可以建立在因为生活需求、功能依赖而形成的相互依存关系之上。
从民族文化角度看,临潭回、藏、汉等民族信仰不同、习俗不同、生活习惯不同,但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他们在民俗文化上相互交往、交融,通过调整民族与宗教关系、地缘与业缘关系、个体与群体关系,以及政府与民间关系,共同形成了一个“临潭人”共同体,这是万人扯绳赛等民俗发挥整合功能的结果。
就社会整合机能而言,万人扯绳赛通过发挥团结功能、规范功能和协调功能来展示其能力和功用。
第一,团结功能。团结功能就是使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等之间协调一致,并将其连接为一体。临潭县共有包括回、藏、汉在内的15个民族,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龙神信仰等多个宗教信仰。纵观历史,该地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团结和谐,但摩擦冲突也时有发生。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的冲突和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的摩擦并未导致临潭社会的分化、解体。与之相反,各族人民之间有着深厚的情谊,有些还结成亲戚关系。民族之间和睦团结的动人事迹屡见不鲜,这与民俗文化形成的集体意识颇有关系。尤其在万人扯绳赛期间,人们沉浸在欢乐中,忘却历史上的不愉快,忘记生活中的不如意,精诚合作,在齐声呐喊中形成一致的目标,形塑了社会成员的集体意识,从而起着积极的团结凝聚和目标导向的功能。
第二,规范功能。民俗具有规范性的功能,它作为一种约束机制,有一定的标准模式,以此约束民俗文化圈内所有人的行动和行为。在多民族共存的临潭,民俗的这种规范性尤为明显。万人扯绳赛中,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地域的人们共同自觉遵守活动中的规则,比如活动中上片和下片地域的划分原则;活动的时间一般是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连手”负责安全事宜的原则;活动中富人出钱、穷人出绳或出力的原则等。通过一系列共同遵守的规则,淡化了民族边界,增强了民族之间的凝聚力。
第三,协调功能。协调功能是社会整合的主要功能之一,主要体现在通过各种手段,寻求一种利益平衡机制,努力形成一个动态的、合理的利益结构。新中国成立前,万人扯绳赛活动由青苗会和商会协调组织,凡属城内居民不分回、藏、汉都要出钱出力。在具体的组织过程中,组织人员从回、藏、汉三族群众中选举产生。可以说,一场成功的万人扯绳赛是临潭各个民族成员共同协作的结果。在临潭,担任公共性事务中的职务被认为是有地位、有身份的象征,民间组织通过吸纳不同成员参与组织公共活动,协调和平衡各民族的“民间政治利益”,从而缓解不同民族日常交往中个人的或群体的紧张关系。
三、经济功能
作为一项大型群体性民俗活动,临潭万人扯绳赛无论从规模、参与人数上,还是从经济开支、社会影响上都超过了该地其他任何活动。万人扯绳赛对于刺激市场消费、拉动内需、繁荣经济都有一定的作用。其经济功能主要体现在参与者吃住花费、购买物资、走亲访友及做买卖的过程中。第一,万人扯绳赛期间,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往城关镇,一些人会选择投靠亲友,大部分人则会投宿旅店。因而在万人扯绳赛期间,城关镇及周边的餐饮和住宿需求十分旺盛。某饭馆老板称,饭馆平时每天的毛收入大概为400元至500元,而在万人扯绳赛期间,每天的毛收入则高达6000元;一位宾馆老板称,平时一间房的价格为70元左右一天,而在万人扯绳赛期间则提高至200元一天,且人满为患。随着大量人员涌入,城关镇的布匹绸缎、帽子鞋子、美容美发、水果、瓜子、杂糖、牛羊禽蛋、电影录像、网吧、鞭炮、医疗等各行各业的收入也大幅度增涨。第二,万人扯绳赛期间,人们通常会到城关镇的亲友家拜访,拜访亲友时则要准备一些礼物,由此带动了礼品行业的消费。第三,各乡村富有生意头脑的人们赶着牛羊,带着酥油糌粑、牛皮羊皮、狼肚蘑菇等物品,聚集在西门外河滩进行贸易往来。
近年来,万人扯绳赛已经成为临潭县的一张名片。随着知名度的提升,许多外地人前往临潭县旅游观览,由此促进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据统计,1990年以来,到临潭旅游的人数不断增加,至2005年,旅游人数达16万,旅游收入达8500万元。旅游业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临潭县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政府部门也有意对万人扯绳民俗进行开发和利用。2007年和2009年,当地政府通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形式,在冶力关镇举行了拔河赛,既宣传了冶力关镇,也为做大做强临潭文化体育旅游事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象征功能
第一,象征民族团结。临潭县回、藏、汉等民族共居的居住格局形成已久。他们长期在生产生活中交往,形成了较密切的关系,万人扯绳赛作为团结的象征更是经常被人们提及。笔者调研发现,当地政府官员以及回、藏、汉等民族群众和民间知识分子对此都有清晰的认识,都将该“绳”看成“团结绳”。如临潭文广局副局长丁志胜认为,“万人扯绳赛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民族团结的需要”;临潭县志办主任马廷义认为,“万人扯绳赛将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人紧紧地凝聚在一根绳上,起到民族团结的作用”;范家咀一位汉族老人认为,“拔河是群众团结的根”。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绳”大都具有连接、凝聚、团结的喻意,如人们常说“拧成一股绳、力往一处使”。万人扯绳赛活动,不仅体现了不同文化群体对于“求同存异”共生模式的努力,也展示出临潭地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生机制和民间智慧。
第二,象征庄稼的丰歉。传统上万人扯绳赛的胜负被用来占卜来年庄稼的丰歉,这是人们对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渴望和美好寓意。据《洮州厅志》记载,“旧城(临潭城关镇)民有拔河之戏”“其俗在西门外河滩,以大麻绳挽作二股,长数十丈,另将小绳连挂大绳之末,分上下两朋……胜者踊跃欢呼;负者亦颇为失意。其说以为扯绳之胜负,即以占年岁之丰歉”。临潭海拔高,土地贫瘠,气候寒冷,人们往往“靠天吃饭”。灾害性天气尤其是冰雹对农业影响很大,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便要遭受饥饿。如民间谚语“黑云卷,雷声暗,眼看冰雹打庄田”“黑云尾,黄云头,冰雹打死羊和牛”,就是对冰雹灾害导致农牧业损失的描述。正因为万人扯绳赛有象征庄稼丰歉的功能,农牧民们十分看重对万人扯绳赛的参与和万人扯绳赛的胜负。所以当青壮年不参加扯绳赛时,父母会训斥道:“你今年不吃饭了吗?”妻子会劝告丈夫:“为娃娃和这个家,你去扯绳吧!”可见,对万人扯绳赛的参与及其胜负在人们心目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总之,在多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万人扯绳赛等民俗文化,是民间社会内部自觉生成的民族和谐相处的“生存性智慧”,是民族交往的内生性动因,它对理解和处理当前我国民族关系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如何保护和传承万人扯绳赛等民俗文化,充分发挥其对民族关系的积极作用,是当地政府和民间社会理应共同思考的重要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