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云南省西双版纳南糯山半坡老寨的哈尼族“非遗”技艺传承人远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参加了一场名为“时代记忆魅力‘非遗’”的文化公益行活动。这个南北少数民族交流的平台成功地让哈尼族原生态歌舞和鄂温克族传统技艺“碰撞”在了一起,给现场观众带去一场精彩 “大餐”。从西南到东北,飞越大半个中国的云南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又一次走了出去。
“我们利用公共媒体、民族节日、文化遗产日、对外文化交流等各种机会,搭建平台,积极推荐优秀民族传统文化项目和传承人参加宣传展示,扩大了‘非遗’文化的影响力,提高了知名度。”云南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通过组织参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中国传统技艺大展”“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展演”等重大活动,云南“非遗”收获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这都得益于云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力开展。
大理以下关沱茶为代表的传统工艺巧夺天工,图为省级“非遗”项目——下关沱茶制作技艺展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滇剧
保护与传承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文化多样性最为典型的省份,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多姿多彩、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为做好相关保护工作,云南省在推动立法保护、调查“非遗”资源和认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推动“非遗”名录扩展、建设“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传承人是‘非遗’的重要继承者和传递者,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必须依托传承人才能‘活起来’。”云南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德聪介绍,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名单,其中云南有56人入选,人数居全国第二。截至2018年5月,云南已认定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525人,其中,国家级125人、省级960人,基本做到了1个项目至少有1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腾冲90多岁高龄的“非遗”传承人郑映海和他制作的油纸伞
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李方村大锣笙省级“非遗”传承人张成兴展示毕摩的服装和法器(民族画报曾颖 摄影)
省级“非遗”传承人、马关壮族农民版画师卢正林在制作版画(马关县委宣传部 供图)
州级葫芦丝演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金香演奏“葫芦丝舞”(民族画报列来拉杜 摄影)
保护传承人就是保护“非遗”,在开展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初期,云南就对国家级传承人每人每年补助2万元,省级传承人每人每年补助8000元;部分州(市)、县(区)也对本级传承人给予一定的传承活动补助,把支持落到了实处。
近年来,云南还通过举办培训班、对传承人培训学习等形式,培养了一大批新的“非遗”传承人、业务骨干和基层文化人才。通过持续不断地开展“非遗”的保护、挖掘、整理、传承工作,全省国家级“非遗”项目达到了105项,其中“傣族剪纸”和“藏族史诗《格萨尔》”两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傣族剪纸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邵梅罕向嘉宾介绍剪纸(云南网)
开发与利用
守住了保护和传承的“底线”,“非遗”文化才能被更好的开发和利用。针对不同“非遗”文化项目特点,相关部门通过研究具体的保护标准和方法,指导各地实施分类保护。一是将云南特有的濒临消亡、价值重大的技艺项目列为省级保护名录,培养传承人,实施抢救性保护,抢救性收集;二是对一些群众基础好,又有市场前景的传统手工技艺,采取政策倾斜、舆论引导、资金资助等方式,实行生产性保护;三是带动和提升旅游品质,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
这几年,云南“非遗”保护与传承在走向全国的同时,省内的宣传展示活动更可谓风生水起。“非遗”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进企业,走入了千家万户,搭建起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留学生参加昆明的“非遗”活动
昆明“非遗”活动进社区
楚雄州姚安县马游村梅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郭玉珍教小学生演唱梅葛(楚雄州民宗委 供图)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农丽英走进校园,教学生们唱国家级“非遗”项目坡芽山歌(熊平详 摄影)
从1997年开始,云南每两年举办一届全省性的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通过继承、创新,推出了一批既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又有时代精神,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成为具有地域特点、民族风情独特的云南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品牌。
2016 年,坡芽歌书合唱团远赴俄罗斯参加第九届世界合唱比赛并获得冠军组无伴奏民谣组别金奖(民族画报资料)
“目前我们已举办了10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成功推出620多个优秀节目,怒族对唱《哦得得》、白族弹唱《弦子弹到你门前》、佤族音乐《加铃赛》、傈僳族歌舞《阿尺木刮》等节目已广为流传,家喻户晓。”杨德聪介绍,这些节目有的在全国性比赛中已获大奖,有的已成为当地民族文化的名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开辟了一条具有广阔前景的新路。这主要得益于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重要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已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
(文字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