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马泰·俄白克(右)给牧民诊断完病情后,向他交待注意事项。 安宁宁摄
今年55岁的居马泰·俄白克,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包扎墩牧区的一名哈萨克族医生。从医27年来,他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治疗的也大多是诸如感冒、发烧、腹泻等一些常见疾病,但就是这样一名普通的医务工作者,却让牧民们离不开他。
一年365天,居马泰·俄白克有300多天在牧区巡诊,日夜兼程、风餐露宿,他都无所畏惧。他还经常为患者减免或垫付医疗费用,资助生活困难的群众,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日暮西山,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此刻,被群山环抱的包扎墩牧区牧民定居点显得格外孤独。温暖的屋子内,居马泰·俄白克在查看完病人的情况后,从随身携带的棕色药箱中拿出两盒控制高血压病情的药,在盒子上写明了药品的用法用量,并向病人交待了注意事项,随后便起身离开。寒风凛冽的傍晚,他不禁打了个寒颤,匆匆奔向下一户人家。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包扎墩牧区冬草场,每逢冬季就会有2000多户牧民赶着自家的牲畜转场到这里放牧。因为牧民分散居住在2200余平方公里的辽阔牧区,居马泰·俄白克不时要到山里巡诊,陪伴在他身边的是一匹马、一个皮药箱和一个装满药的马褡子。“老乡们看病不发愁,是我最大的愿望。”他说。
绝不辜负总书记的嘱托
“你的先进事迹我了解,你是来自新疆基层的一名乡村医生,希望你回去后再继续努力,继续为人民服务。”时隔4年,回忆起在北京见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那一幕,居马泰·俄白克依然十分激动地说,“感觉总书记的话还在耳边。”
2015年9月30日,居马泰·俄白克与来自西藏、内蒙古、广西等地的12名全国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一起,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会见。
居马泰·俄白克胸前佩戴着3枚奖章,分别是“全国道德模范”“最美乡村医生”“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习近平总书记仔细地看了这3枚奖章,不断地称赞:“很好,很不容易,欢迎你来到北京!”
尤其让居马泰·俄白克难以忘怀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同13名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握手时,能说出每个人来自哪里,并一一道出他们从事什么工作。“总书记日理万机,他却花时间去了解我们每个人的基本情况,这太令人感动了。”居马泰·俄白克说,总书记向他提了两个要求:一是好好学习,二是做好民族团结工作。
回到家乡后,居马泰·俄白克经常利用看病的机会,向牧民们宣传党的惠民政策、民族政策和卫生保健知识等,努力把党的声音及时传达到牧民身边。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在我眼里,患者没有汉族、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之分,他们都是病人,我就是他们的医生。”说起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居马泰·俄白克表示,新疆是多民族地区,民族团结就像阳光、空气一样重要,他要通过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将民族团结的思想传达到家家户户,绝不辜负总书记的期望。
成长为像父亲那样的医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的医疗、教育、交通等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居马泰·俄白克所在的包扎墩卫生院医疗条件也越来越好。
“以前卫生院只有两间平房,只能看些头疼脑热的小病。如今,卫生院不仅有100多平方米的门诊室、100多平方米的中医治疗室,还有10多间病房,医护人员也由8名增加到18名,并且通了电、自来水,配备了通信设备。”看着如今的工作环境,居马泰·俄白克打心眼里高兴。
包扎墩卫生院有两个院址,总院距离特克斯县城约80公里,院区新建的门诊室、病房等宽敞明亮,主要在夏秋两季使用。结合此处不断涌出的温泉,卫生院还修建了浴池,用来治疗风湿等疾病。另外一个院址距总院大约30公里,靠近冬草场,居马泰·俄白克入冬以后主要在那里工作。前两年,通讯公司专门在那里修建了信号塔,以便牧民在遇到突发疾病等紧急情况时,可以第一时间用手机联系到医生。“各方面条件好了,牧民们看病就更加方便了。我要努力学习专业技能,为群众更好地服务。”居马泰·俄白克说。
在哈萨克语里,“包扎墩”意为未开发之地,包扎墩牧区是特克斯县最好的天然冬牧场。包扎墩卫生院的司机、50多岁的哈力克拜克·别斯木霍加,曾多次与居马泰·俄白克一同前往深山牧区救助病人,他竖起大拇指对记者说:“居马泰是包扎墩牧区的好医生。”
据哈力克拜克·别斯木霍加介绍,包扎墩牧区的大多数道路是牧民在放牧和转场时踩出来的,许多地方的路面只有七八十厘米宽,只能容下一匹马或两只羊并排通过,稍有不慎就会坠下山崖。因为牧民们居住分散,居马泰·俄白克每巡诊一次至少需要20多天,如果遇到大雪封山,甚至需要一个多月。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天堑之地”,居马泰·俄白克翻雪山、过冰河,奔走在高山深谷之间,为牧民诊病送药,一干就是20多年。
“1992年夏天,我从伊宁卫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包扎墩牧区卫生所工作。我的父亲是乡卫生院院长,他把陪伴自己多年的药箱送给了我。”居马泰·俄白克说,他至今仍记得父亲当时说的话,“小马驹长大了,大马要休息了。你要好好干,做个称职的医生,这个药箱就是我的眼睛,我一直在看着你。”
刚参加工作时,居马泰·俄白克也有过畏难情绪。道路艰险,缺乏交通工具,吃住也不方便,居马泰·俄白克曾经想放弃,但工作一段时间后,居马泰·俄白克深刻认识到这份工作对于牧民的重要性,便决定留下来。
曾经,父亲总是留给居马泰·俄白克背着药箱匆匆离去的身影;如今,接过父亲的药箱,居马泰·俄白克成长为像父亲一样的医生。
做守护健康、维护民族团结的榜样
居马泰·俄白克一家5口人住在离特克斯县城不远的乔拉克铁热克镇。虽说是家,但居马泰·俄白克有时一个月也住不了几天,家里的事情全靠妻子一人忙活。每次回到家,哪怕只待一天,居马泰·俄白克也要到几个患有慢性病的邻居家走访。
采访当天,记者跟随居马泰·俄白克来到了80岁的村民阿吾尔达·合德尔的家。老人患有高血压,需常年吃药。“我是居马泰的中学老师。他在上学的时候就很照顾同学,当了医生后更懂得照顾别人。不管白天晚上,只要给他打一个电话,他就随叫随到。我为自己有这样的学生而感到骄傲。”阿吾尔达·合德尔说。
作为一名乡村医生,居马泰·俄白克的工资并不高,即便如此,他还是会经常减免患者的诊疗费,甚至自己垫钱给牧民看病,帮助生活困难的牧民。有一次,居马泰·俄白克在出诊的路上看见一个小伙子不小心掉到50多米深的山下,他立刻跳下马背直奔沟底。居马泰·俄白克为小伙子处理了伤口,联系车送他下山治疗,还把自己身上仅有的300多元钱全部给了他。类似这样的事,居马泰·俄白克自己都记不清有多少件,他说:“作为一名牧区医生,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医生的良心。”
寒来暑往,居马泰·俄白克爬遍了包扎墩牧区的大小山头,治愈了无数病人,接生过很多孩子,被牧民们亲切地称为“健康守护神”。同时,他也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榜样。居马泰·俄白克十分注重学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他经常教育广大牧民要维护民族团结、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坚决反对民族分裂主义与非法宗教活动。
“我认为宣传民族团结与解除患者病痛一样重要,都是我的神圣使命。”居马泰·俄白克表示,现在国家政策很好,对基层也很关注,他将竭尽全力守护牧民的健康,用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
来源:中国民族报